第563页

果然!于飞脸上露出了然的申请。

老人知道于飞已经猜到了什么,猛喝了一口酒说道:“罢了罢了,现在已经时过境迁,藏着这个不知真假的秘密,还不如说出来,当成故事权且听听。就冲于先生这顿酒肉,老头子就把祖上口口相传的传说悉数说给你听,时至今日也没有什么值得保密的了。”

“哦?”于飞顿时来了精神,连忙又将老人空了的酒杯满上,说道:“老人家请说。”

“实不相瞒,老头子的祖上也是有功名的人,祖上程普是洪武十三年的进士,原本外放贵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后来蒙建文帝恩宠,破格擢升成了京官,伺候在皇上的身边。靖难之役之后,祖上陪在朱允炆的身边,出逃在外,一直到他落发为僧,祖上才又回到中都,也算是守着皇脉正统度过余生。”

老人的说的故事是于飞之前闻所未闻的!

“您说朱允炆落发为僧?这又是怎么回事呀?”于飞问道。

“这说起来确实让人惊讶。朱允炆在出逃之后,朱棣的军队已经攻到了京畿,建文帝便和跟随在侧的近臣商量往何处去,有人主张出海躲避,有人则主张躲往大漠,但是都被否决了。因为到了海上就失去了根基,以后再想重新夺取江山就更不容易了。而大漠则被元人残逆占据,去了恐遭其辱。因此祖上主张往西去,因为朱棣属木,而西方属金,金克木,因此往西去是最有利的。”老人说道。

于飞感到一阵好笑,逃亡大事,竟然依靠这种莫须有的属性相克,实在是草率之际。不过这也能反映出金陵城破之时,朱允炆君臣六神无主的一种状态吧。

“既然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逃出生天了,而且他的手上又有受命于天的传国玉玺,为什么不登高一呼,趁朱棣刚刚占领金陵,立足未稳之时立刻反攻呢?”于飞又问道。

老程头看了于飞一眼,说道:“事实上,这也是家祖的建议。但是当时兵部尚书铁铉兵败被俘,数万大军竟然不敌朱棣的八百家将,这让很多人都胆寒了,被打怕了。所以,当家祖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遭到了包括建文帝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这让家祖对建文帝非常的失望。虽然是一个明代的第二个皇帝,但是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其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反倒是朱棣更有魄力。不过这番话家祖是不能说出口的,而且因为儒家礼教的影响,家祖还是死死坚持朱允炆的正统地位。”

于飞摇头苦笑,这古人呀就是书呆子多。要是放在于飞的身上,哪里有那么多的犹豫?他铁定马上转而投向朱棣了。一个是现任的皇帝,一个是过气的皇帝,不用想也知道该支持谁。

“那后来呢?”于飞又问道,其实他更想知道的是传国玉玺的下落,对于什么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的皇位之争的秘辛,于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原因很简单:关老子屁事?

“家祖跟随建文帝一行,辗转来到了贵州。同时为了迷惑朱棣,建文帝还从随从中寻找了两个长相酷似他的人分别派往南洋和漠北。果然,朱棣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这个地方,建文帝则安全的到达了贵州。”老程头说道。

“来,来,喝酒。”于飞见老程头的神情还是有些黯然便劝了一杯酒。虽然事不关他,但是代代相传,老程头还是能体会到祖上当时失望的心情。

老人又喝了一杯酒,继续说道:“建文帝就这样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到了后来,朱棣坐稳了江山,建文帝即便有心也回天乏术了。哎!”

“那传国玉玺呢?”于飞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刚才老程头说的投入动情,他也没好意思催他,现在老程头的故事已经接近了尾声,还是没说传国玉玺什么事,于飞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