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页

其实整个桌子上,除了两位老太太和那个王婶之外,刘老板一家三口面对这碗里的面片都没怎么动筷子,但是两个老太太只说自己的儿子和孙女,却一句也没说刘晓梅她妈,看来这位方阿姨在家里面的地位还挺高的,婆媳关系处理的也不错。

老年人精神头不足,吃完饭喝了点水,就回房间里睡午觉去了,临走一人塞给洪涛一个红包,说是见面礼。洪涛也不知道这是她们家乡的风俗啊,还是有别的讲究,老人家给的东西又不好不收,只好先拿在手里,看都没看,不管里面有多少钱,找机会再还给刘晓梅就是了。

洪涛以为见个面吃个饭这事儿也就算完了呢,谁想到真不是那么简单的,饭后刘老板又提出让洪涛陪着两位老太太去雍和宫去上上香去,她们啥都不喜欢,就是信佛,走到哪儿就拜到哪儿。而且老太太嫌弃刘老板这一家人都不吃斋念佛,不让他们跟着,怕佛爷见到了不高兴。本来刘老板打算让送两位老太太来的亲戚跟着,不过他们对北京不熟悉,也不太合适,现在洪涛来了,又吃了两碗素面片,应该是最佳人选。

洪涛头一次听说吃面片也能吃出篓子来,心里虽然不乐意,可是这事儿还得答应,而且还得拍着胸脯表示自己保证完成任务。

雍和宫离洪涛家不远,就在北京的东城,北二环的边上,清朝的时候这里原本是雍正皇帝登机前的府邸,后来雍正登基之后,就把这里变成了一座藏传寺庙,里面不是和尚,而是喇嘛。

第二百五十二章 童年

洪涛的姥姥家就在雍和宫的旁边,从小他就在这里长大的,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雍和宫里全是一人高的荒草,只有几个老喇嘛在里面看着,是附近孩子们游乐的好地方。

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政府又把这里修缮一新,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慢慢的香火也旺了起来,不光是国内的游客都来这里烧香拜佛,连外国人也跑来凑热闹。赶上初一、十五的日子,这里从半夜就有人排队,争着去烧头香。

其实他们都是自欺欺人,头一波香他们就是从头一天排队也烧不到,那些有钱优势有关系的人,早就从雍和宫的后门进去了,等到前门开放的时候,佛爷早就听烦了众生的愿望,回去睡回笼觉了。

但是两位老太太来了,不管是糊弄也好,装也好,还是让她们满意最好。刘老板这一家人都不信这些,在北京也没这个门路,虽然可以去现找,但是时间上有点紧,一下午能不能找到还是两说。

看在两位老太太心地善良,又给了自己两个大红包的份上,洪涛一咬牙、一跺脚,把这个任务给揽下来了,这到让刘老板三口子有点意外,再三确认洪涛有这个能力,不是好面子吹牛之后,才放下心来,去让洪涛办这个事儿,至于所需的花费,那根本不是事儿,刘晓梅会跟着洪涛一起,花多少钱她负责付账。

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几个钱,在北京有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不要随便得罪人,哪怕是看大门的大爷也别得罪,因为这个天子脚下,关系网非常复杂,搞不好这位大爷就是那位高官家保姆的丈夫,真把人家惹急了连北京市公安局长也摆不平。

洪涛正好也有这么一个关系,不过不是什么高官的保姆,而是雍和宫里的一个大喇嘛。当年文革的时候,雍和宫里的喇嘛大部分都给遣送回原籍了,但是也还留了几个喇嘛负责看守庙宇,后来恢复雍和宫的时候,这几位喇嘛就成了有功之人,在雍和宫里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除了国家委派的主持之外,就属他们几个说话管用。

在这几个喇嘛当中,有一个大喇嘛收了一个干儿子,当初他这个干儿子被强行还俗,就留在了雍和宫边上成家立业,和洪涛的姥姥家住在一个院子里。在小时候,洪涛也听不懂大人讲的历史,只知道姥姥院子里有一家人,大家都管他叫小喇嘛。

要说大喇嘛认得这个干儿子还真是不错,每到周日的身后,小喇嘛一家人就去庙里把大喇嘛接回家里,好吃好喝的伺候着,真像侍奉自己亲爹一样。那个大喇嘛和院子里的人都熟悉,他有一个用马尾巴做的拂尘,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着身上,进门之前先用那个拂尘噼噼啪啪的抽打身上的尘土。

当初洪涛在雍和宫里惹了一次祸,也是这位喇嘛爷爷给掩盖过去的,当初洪涛还没上小学,没事就带着胡同里的一帮孩子四处讨厌,这天来到了雍和宫里玩,洪涛又想出一个主意,要按照小人书上讲的火烧赤壁,结果把雍和宫里的杂草就给点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