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会主席尴尬地笑笑,点头道:“请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吧。”
按照传统流程,获奖感言结束后,再让记者拍拍照,问几个问题,颁奖仪式便正式结束。接下来便是用餐,记者们全部滚蛋,只剩获奖者和评委一起享用午餐,顺便聊一些文学上的话题。
周赫煊起身微笑道:“我非常喜欢法国,特别是巴黎,它的每一口空气中,都带着文化和艺术的气息。同时,我也很感激诸位评委,让我能够得到这一荣誉。”
嗯,讲话中规中矩,还顺带拍了拍法国人的马屁。
只听周赫煊继续说:“我是中国人,来自于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和法国一直有着友好的交流,我国的传统戏剧《赵氏孤儿》,就被贵国的大文豪伏尔泰先生改编为《中国孤儿》。这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交流。在十多年前,中国和法国之间,还有一次国与国的交流。欧洲大战时,德国入侵者如野兽一般,不断吞噬着法国的国土,而作为盟友,中国派出14万华工来到法国,承担着最为艰苦和繁重的战勤任务。这次我来巴黎,就遇到一位幸存的欧战华工,他向我倾诉了自己的故事……”
周赫煊当着记者和评委的面,详细诉说着援法劳工的血泪史。他把陈英讲述的故事,稍作艺术加工说出来,一个个鲜活的华工形象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评委们愣住了,记者们也有些呆傻,他们终于明白周赫煊为什么是这身打扮。
而随着周赫煊的讲述,他们渐渐沉浸于那些惨烈的故事中……
第333章【风起】
对于一战援法华工,英法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认可,两国的报纸也没有进行应有的宣传报道。
以至于时隔十多年,除了亲眼见过的当地居民,其他法国人并不知道有援法华工的存在。而周赫煊作为法国小说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却在颁奖仪式上,把这些故事讲给记者和评委们听。
法国佬还是很可爱的,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蔑视权威和政府。
一听政府居然隐瞒这种事情,法国记者顿时有了干劲。嘿嘿,你藏着掖着不宣传是吧,我就偏偏要写文章报道出来!
当天下午,便有不少记者往巴黎的华人聚居地跑,专门找知情人采访关于援法华工的消息。
当事人的讲述虽然没有周赫煊那么生动,但却字字泣血。负责采访的记者们,完全被这些故事给震撼了,同时更加愤怒——不远万里前来帮忙的中国人,居然被英法军官当做奴隶对待!
《费加罗报》很快便满版报道:“1916年6月,努瓦耶勒小镇的居民割完小麦,英国人就开始建设第一块营地了……几个月后,他们惊讶的看到,第一批中国人从火车下来,由手持粗木棍的英国士兵严密看管。这些中国人个头不高,穿着蓝色的大棉袄,带着小圆帽和毛耳罩,缠着绑腿,灯笼裤,手上带着身份识别的编号铜手环。他们的竹竿(扁担)挑着米袋、木板,前后晃悠,还有一个大轮子驾着三角把手的独轮车。这些外来者气色非常差,但纪律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