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赫煊离开上海的时候,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杜月笙专程拜访——抗灾募捐。周赫煊听说杜月笙捐了3万元,他也跟着捐了三万,同时拍电报给美国洪门那边,希望能购买20万吨玉米运来做救灾粮。
等轮船抵达天津,周赫煊发现天津也淹成一片,海河水涨起来,已经漫到距离三乐堂大门外20多米远。
北平和天津的慈善组织,听说周赫煊已经回津,立即派人过来募捐,显然周先生的慈善美名早已传遍全国。慈幼总会、红十字会、黄十字会、红万字会……周赫煊又足足掏了20万大洋出去。
这次南京政府的赈灾力度很大,或者说,看起来力度很大——其实远不如1931年的赈灾投入,因为政府没钱。
但既然是中央政府,那么不管有钱没钱,样子必须做足。特别是赈灾乏力的时候,就更需要做好表面功夫,于是大力褒奖民间慈善人士,各种树典型、宣扬好人好事。
南京政府甚至组织人手,仔细统计了各大城市的个人历次赈灾捐款数额。比如杜月笙的1935年赈灾数据为:自捐款在5万元以上,奔走劝募在20万元以上。
政府表彰也很给力,特颁发给杜月笙“三等采玉勋章”,并由国家领导人赠送亲笔题词,常凯申题词“乐善好施”,汪兆铭题词“仁民爱物”。
但凡是那些名声在外,又筹款、捐款众多的慈善人士,都获得了中央或地方政府褒奖。只上海和南京两地,“采玉章”就一次性颁发了近10枚,简直跟批发大白菜一样。
一切都表明,中央实在无力赈灾,只能仰仗民间力量。
天津和北平的慈善统计也很快出炉,并在各大报纸上详细刊登。周赫煊以26万的年度捐款额高居榜首,国府派专员前往天津发奖,顺便还带来了常凯申、汪兆铭等人的题词。
那简直就像是一场闹剧,天津街头的洪水还没完全散去,受表彰者就云集在天津市政府官邸,无数记者前来拍照报道。
表彰大会结束后,天津市政府还安排了晚宴。介于老蒋提倡新生活,而且是灾害期间,餐桌上全是素菜,似乎一切都很正常。但周赫煊知道,那位中央特派官员此行赚得盆满钵满,光是受表彰的几位天津商人就送了不少钱,名曰“车马费”。
由于周赫煊没给“车马费”,那位特派专员很不高兴,估计回南京后肯定要说他的坏话。
晚宴周赫煊没有参加,直接带着勋章和领袖题词回家。
刚一进家门,张乐怡就挽着周赫煊的手,喜滋滋地说:“快把勋章拿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