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一提,今年比赛又有了新规定,允许在蛙泳比赛中使用蝶泳技术,相当于把蝶泳等同于蛙泳。在此后的20年里,蛙泳比赛,其实就是后世的蝶泳比赛,因为蝶泳速度更快,少有运动员采用蛙泳技术。
周赫煊把男女各种游泳测试都看了一遍,忍不住把教练叫过来问:“杨教练,现在的游泳比赛,有没有潜泳距离限制?”
中国奥运代表队的游泳总教练,正是杨秀琼的父亲杨南柱,他迷糊道:“什么是潜泳距离限制?”
“就是运动员在入水后,最多能潜泳多长距离?”周赫煊问道。
杨南柱稀里糊涂地说:“没有啊,想潜泳多久都可以,这有什么问题吗?”
周赫煊的脸上浮出笑意,说道:“杨教练,我觉得可以让运动员入水后,尽可能的延长潜泳时间,说不定可以提高比赛成绩。”
“会吗?”杨南柱将信将疑。
其实不止是杨南柱,此时全世界的游泳教练,都还没意识到潜泳所带来的好处。
就拿“蝶泳之王”潘克拉托夫来说,这货比赛时一头钻进水里,再冒出来就已经到对面池边了,你让其他选手怎么玩?于是乎,游泳比赛的规则就只能修改,限制运动员入水后只能潜泳15米。
那还是90年代的事儿。
此时的30年代就更加恐怖,可以全程潜水。比如蛙泳,只要是采用了蛙泳的姿势,你潜水游过去,再潜水游回来都算合格,因为没有相应的限制规则。
要到50年代的新中国,穆祥雄接连打破游泳世界纪录,才导致游泳规则第一次被改变——正式比赛不得全程潜泳,但允许入水后通过下肢摆动暂时潜泳。
亚洲人的优势是灵活,劣势是矮小,而潜泳则可以完美的扬长辟短。
杨南柱虽然不认同周赫煊的离奇想法,但还是让运动员试试看,命令他们能潜泳多久就潜泳多久。
然后,所有人都傻眼了……
潜泳的最好方式是蛙泳,所有人都下意识使用蛙泳姿势。在泳池中四次往返(100米)结束,男运动员季正亮速度最快,耗时1分13秒7;女运动员当中杨秀琼最快,耗时1分16秒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