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约瑟在英国大使馆和周公馆之间来回奔波,在周赫煊的帮助下完成了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筹备事宜。
周赫煊虽然足不出户,但数百封电报和信件发出去,很快就通知到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所。有些机构还主动派人过来帮忙,担任科研文献的英汉互翻工作。也有一些科学家迫不及待地发来论文,请求李约瑟代为送去国外发表。
1943年六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创办中英科学合作馆,由李约瑟担任馆长,周赫煊担任副馆长,并获得一万英镑的启动资金。
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把“科学养鸡”的资料翻译成英文,将技术送去西方帮助英国朋友。李约瑟答应为科学养鸡技术申请专利,专利权由周赫煊、西南联大、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共有,并永久无偿授权给所有英国人使用。
投桃报李嘛,英国佬既然无私帮助,咱中国人也不能含糊。
这属于惠而不费的选择,反正抗战期间也没法到国外收取专利费,还不如向英国政府释放善意,换取更多的科研资源来发展自身。
与此同时,中英科学合作馆也收到来自中国各科研机构的333份订单,都是些基础科研仪器和化学试剂。李约瑟立即着手办理,虽然他手上的钱不够用,但首批就订购了其中的77份,由英国情报部负责在加尔各答采购。
周赫煊也拍电报让费雯丽她爹捐了5万英镑,搞定了103份科研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订单,其中的一台高速电子振荡器就花费甚巨。他以前虽然有钱,但没法运输,这次是美国和英国的空军帮忙运过来。
顺便一提,受战争影响,英国那边的药厂已经赚疯了。
现在费雯丽的老爹整天喊着让周赫煊去英国,因为周赫煊是大股东,需要他的签字才能把药厂上市。
第1031章【新作问世】
就在中英科学合作馆顺利运行的时候,《万历十五年》没有经过报刊连载,直接以整书的形势出版了。
本书的原作者黄仁宇先生,此时刚刚加入中国远征军任上尉参谋。他本来读的是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转学到中央军校。机电工程专业转修军事并不离奇,毕竟国难当头嘛,参军报国是很多热血青年的选择。
但更离奇的在后边,50年代,已经34岁的黄仁宇再次拿起书本,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主修新闻系,没读多久又转修历史专业。由于十多年没有新著问世,黄仁宇在62岁的时候被纽约大学解聘教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