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哥一见,也不迟疑,立刻下令全体上马,而后就在马上再进行观察。
又等了一会后,已经越加看得清楚,果然是建虏探马,大概有三十多骑。瞧得清楚了,孙哥立刻勒转马头,同时下令道:“已经过了两天,建虏援军怎么都应该到了。看这探马规模,肯定是援军来了。走,我们该回去缴令了!”
他们的离去,显然也吸引到了建虏探马的注意。不过他们都是有经验的,一看样子便知道追赶不上。三十来骑分成三波,四散而开,继续探查周边情况,剩下有两三骑往海州城而来。
海州城头上严阵以待的建虏,见到自家探马过来,都欢呼了起来。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随之落地。
探马只是在城下问了些话,便有一骑,往来的方向飞驰而去。其余人等,则继续前探军情。
等到傍晚之时,济尔哈朗的大军便到了,海州守将连忙出迎,却迎到的只是济尔哈朗的冷脸。
看着手下骑军源源不断地开进海州城,济尔哈朗冷声嘲讽道:“亏你还是大清老人了,竟然被明军区区十多骑夜不收,便吓得闭门不出。明军有多少兵力,是哪一支明军,如今主力在哪里,主将是谁,一概不知!呵呵,你可真行啊!”
说完之后,他便直接抛下他,自己驱马进城了。海州守将听得一头汗水,望着济尔哈朗的背影,他略微有点羞愧的同时,也感到很是委屈。
如果不是自己谨慎的话,早在以前就被登莱巡抚给引出城,那时候海州就很可能像辽阳、鞍山驿堡一般丢失了。这次自己确实对明军是软弱了点,可不一样守住了海州。万一要是出战的话,谁知道明军这次来了多少人,万一丢了海州怎么办?不管如何,自己终归是没有丢城失地!
在海州衙门大堂,济尔哈朗并没有休息,也没管天色如何,立刻召开军事会议,看着底下众将,他的声音很冷,带着严厉之色喝道:“我大清的江山,是从明国手中打下来的,不是守下来的!两军对阵,敌人如何,一无所知,这样的战事,如何能打得赢?我大清的赫赫兵威,去哪里了?如今战事既然有本贝勒统领,谁若敢还是畏敌不战,本贝勒不管你是哪个旗的,军法无情,定斩不饶!”
在建虏八大贝勒中,相对来说,脾气最好的就是这个济尔哈朗了。可此次他是真生气了,打仗打成这样,实在是有点丢脸。更为关键的是,他从中嗅到了一些非常不好的迹象。
就是大清军队,以前对上明军时,心理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哪怕只有几个人,都敢冲上去和几十个明军厮杀,还往往能胜之!
可此时他感觉到,大清军卒,特别是地方将领身上,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似乎正在消失。对阵明军,不再是勇往直前,而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他可以预想到,大清必亡!
毕竟大清对阵明国,优势并不多。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战无不胜的过往战绩、高涨的士气和悍不畏死的作风。
听到“老好人”都发怒了,堂下站着的所有建虏将领,一个个都不敢怠慢,一起出列,打千跪下,响亮地回应道:“喳!”
这些不愧是建虏精锐,只是被济尔哈朗这么一说,他们心中的斗志便被点燃了。浓浓的厮杀欲望,立刻便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