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赤地千里,在这里已经不足形容了。
一个个村落,一个个寨子彻底空无一人随处可见,百里无人烟也不是书本上的夸张之语。
能吃的,能喝的,早就没了,大旱将西南的一切生命都逼入绝境,无数的人嗷嗷待哺,徘徊在饿死的边缘,挣扎着,想要活命。
李邦华倒是很有魄力,用了三天时间,说服傅昌宗,将户部在陕西的赈灾渠道交给了他,由他统一陕西各个部门,统一赈灾。
李邦华与傅昌宗谈了很多,最终接受了“农场制”,将各地的村落,寨子的百姓集中起来,一切的粮食,劳作都统一起来,实行“一切归朝廷”的分配方式,确保百姓们都能有口饭吃。
傅昌宗在陕西待的很久,与李邦华等人讨论了太多的关于“景正新政”,认为很多地方要变通,不能一干而论,一刀切。
傅昌宗接连给朱栩写信,阐述他在陕西看到的一切,希望能给予更多的权力,让陕西以及西南进行“自救”。
同时他也说了,希望能将陕,西作为新政的试验田,积累经验,在西南几省推广,避免更多的意外,这样也更加有效率。
在辽东的孙传庭也不断的从沈阳写信,有时候是内阁,有时候是直接南下,写给朱栩本人。
他在信中写了太多的东西,都是关乎各种政务以及想法,希望能在辽东进行尝试,但其中可能会“违法”。
朱栩虽然在船上,依然掌握着大明的所有权利,各种各样的奏本都会转送过来。
朱栩看着一道道的奏本,心里无比的欣慰。
坐在船头,正与曹变蛟对弈,听着曹化淳的奏报,感慨的道:“朕登基之初,还都是那些无谓的奏本,今天这个弹劾那个,那个弹劾这个,还有一个弹劾他们俩,对于政务甚少提及,一个个都是高屋建瓴的要教朕做事……”
曹变蛟的棋力也不好,可比朱栩这个臭棋篓子强,他没有毕自严等人那么“高深”,“谦让”的异常明显,朱栩也当不知道,只当消遣。
一旁的曹化淳没有说话,这些年的朝局,官员们的变化都看在眼里。现在大人们都是为国事操心劳力,且落在实处,也难怪皇帝说出如此欣慰之言。
啪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