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天祚帝,耶律淳真是对他失望至极,如果不是因为他,他们大辽帝国怎会落到如此进退两难朝不保夕的田地?
耶律淳今年五十有九,身体又不好,因此,他并不留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皇位,他之所以登基为帝,只是想拯救这个慢慢滑向无底深渊的帝国,保住祖宗所创造的辉煌,哪怕只是一部分。
可惜!
他高估了他自己的能力,又低估了这个帝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现如今,唯有向宋朝称藩,借助宋朝的大军,方能抵挡住一北一西两只虎狼,为大辽帝国、为祖宗保住一偶之地。
不过这只是耶律淳自己的想法,他不知道大臣们都是什么态度,所以,他想先了解一下,再作打算。
耶律淳将李处温等人叫到床边,然看最先看向宰相李处温,问道:“宋朝敕榜之事,你们怎么看?”
李处温道:“此乃军国大事,臣虽是百僚之长,但也不敢以个人意见代表所有人的意见,此事还需与大臣们共同商议,更在于陛下睿智独断。”
李处温与马植(即赵良嗣)是老朋友,马植还没投奔宋国时,他们二人就经常在一起讨论天祚帝,说他荒废政事,国家将危,二人因此结成莫逆之交,曾在燕京北极庙里秘密焚香相拜,沥酒起誓,约定一同南归。
后来,马植南归了宋国,李处温则留在燕京。
所以,李处温也想归顺宋朝。
但李处温不敢明言。
因为帮助耶律淳登基为帝,李处温有拥立之功,所以深得耶律淳的信任。
可是,李处温毕竟是汉人,虽然被耶律淳看重,但却招致了萧干和耶律大石等契丹、溪族人的不满,目前暂代身体不好的耶律淳执政的萧德妃萧普贤女对李处温也很反感。
因此,李处温不得不小心翼翼,只能含含糊糊的让耶律淳能果断作出抉择。
虽然李处温没有明说他自己的意思,但耶律淳也听出来了,李处温是赞成向宋朝称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