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孟胜、胡非子二人与适坐在一起,点燃灯烛,并未谈论毁契市恩的事,而是谈起这一次战争的准备。
鲁阳城的位置很特殊,西边有片湖,北方是一串山峦,晋郑联军想要攻下鲁阳,只有一条路可走。
这年月行军必然是要走大路的,不可能翻山越岭,于此时的组织力而言翻山越岭就是一场灾难。
鲁阳紧挨着古滍水,《水经注》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尧山,从伏牛山发源,经过鲁阳,流向平顶山应城一带。
晋郑联军想要攻击楚长城,要渡过滍水,鲁阳就是西线的必经之路。否则就得走叶城方城一线,那里难度太大。
而要攻打鲁阳,就必须过牛阑,沿大路前进,经过一些鲁阳附属的小城邑,并无其余的路可走。
后世的汝州如今已经有不少的大聚落,如狐阳、注城、赫人聚等一些小邑,这些作为楚韩边境的城邑,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唯独在鲁阳东北的牛阑城,似乎可以作为一处防御的据点。
死守鲁阳,并不是墨家守城的手段,墨家守城讲究的是如果能主动进攻打破敌人围城为上策、节节抵抗迟滞敌人进攻组织反击为中策,最后死守城邑拖延时间到对方粮食不足撤军为下策。
既然上策行不通,也因为鲁阳地形的缘故,孟胜等墨子教授出来的弟子几乎一眼就看中了鲁阳北边的牛阑邑。
这里位置关键,是晋郑联军进攻鲁阳的必经之路,绕不开。
卡在这里,晋郑联军要么分出兵力围城,主力南下决战;要么就得攻下这座城,否则很可能被切断补给线。
如果鲁阳公能够在鲁阳组织兵力,牛阑邑可以顶住晋郑联军的进攻,最终进攻方疲惫的时候鲁阳方向出兵反击决战,或许还有一丝战胜的可能。
适对楚国没有什么感情,巴不得楚国乱成一团,但是要乱决不能是南阳方向乱掉,而是想办法让楚国失去东线的一大片土地,这才最有利于在沛县的墨家根基和方便墨家渗透楚国。
既说要临机决断,想办法让墨家再次诸侯侧目,这一仗就必须要拿出一些真本事。
墨家的守城技术的确超出时代,适从墨子那里学了一阵,融会贯通之下,发觉墨子可能是系统提出“交叉火力马面墙”概念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