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叔羽见适这么一问,顿时明白过来,说道:“考公之后,尚有一孙,就在本地,与人助耕。”
考公是朱勾灭滕之前的滕国上任国君,既是孙辈,那肯定不是大宗的,估计可能应该是考公的某个庶子的后代。
当年破城之时,一部分滕国贵族被杀,另一部分被俘,还有一些人逃亡到了鲁国、楚国,这些没逃走的估计都是旁支。
宗法制下,这位现在正在与人“助耕”的这位,也算是有继承权的。
适巴不得就是这样的人来担任滕侯,也没什么势力,正好可以做个傀儡。
至于说民心所向,他又根本不想得到滕国贵族的民心,要得到的只是滕国百姓之心。
找个滕公的后裔做傀儡,那不过是给天下诸侯一个说法,总不好占据了滕国之后,宣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选天子之前先选个滕侯,那就有些作死了。
现如今滕地离得墨家太近,早已经被染的乌七八黑,墨家又在这里多活动,民心向背根本不需要去考虑。
适又问了问朱勾灭滕之后的情况,大致了解了一下。
越国也喜欢各种分封,封君遍地不说,连在根基之处的吴越长江口一带,都是遍地封君。
滕国被灭之后,这里封给了朱勾的四儿子作为食邑,有两千多越人驻扎,原本滕国的公田就成为了越国在这里的军赋。
一部分贵族逃亡之后,那些贵族的封地也都成了越人的,那些没有逃亡的越国也没有动他们。
当年破城之后,掠走了不少人作为奴隶,只不过越人势大,受损最大的还是贵族,贵族们不敢反抗,民众也就不反抗。
到头来公田的赋只是换个人缴纳,逃亡贵族的封地变成了越人贵族的封地,除了被掠走当奴隶的那部分外,区别其实不大。
被扔到滕地的越国“王子”,很显然不怎么受重视,越国是有内乱、弑父政变的传统的。
如今的越王翳,晚年时候弟弟就弄死了他的三个儿子,最终又导致了一方弑父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