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页

那个否决的人悄声道:“不若效齐之公孙会、楚之屈宜咎!”

众贵族一怔,炫技明白了其中关键,纷纷叫好。

齐国公孙会反叛,自知自己不能够成功,将自己的封地依附赵国,宣布将廪丘投靠赵国,以此让三晋出兵。

三晋出兵后,屈宜咎依旧是廪丘的封地之主,只是换了一个履行封建义务的君主。

楚国屈宜咎,因为反对楚王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的集权变法改革,将自己的封地一同投靠了韩国,也作为韩国的大夫,自己的利益丝毫未动。

分封制下,此处不留爷,爷便带地投敌国,这是常有的事,也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相反,他们都咂摸出了如此做的好处。

如果只是推公子放为君,那不过是费国的内乱,到时候齐、魏纵然出兵,也只是帮忙,最多也就是割让一两座城邑作为谢礼,而割让谁的那恐怕也是个问题:大家都为这件事出力,凭什么割让我的?

而且齐、魏也未必会费心,可能还要担心遭遇抵抗,权衡利益之后未必会出兵。

但如果效仿公孙会投晋、屈宜咎投韩这样的事,公子放自然做不成国君了,但是他们这些有封地的贵族依旧是贵族。

在齐国做贵族和在费国做贵族,并没有区别,只有国君才在乎其中的区别。

这样一来,等同于为齐、魏增加了土地,而且齐、魏的干涉也就名正言顺。

本来费国作为鲁国分出去的附庸国,第一时间考虑的应该是鲁国,但是鲁国太弱了,他们觉得投靠一个弱国只怕未必能够成功,不弱一劳永逸。

再者因为几年前齐国伐最之事,鲁国也是泗上非攻同盟之国,他们投靠鲁国,恐怕会引起墨家的不满,而鲁国国君也未必愿意要这块烫手的土地。

楚国和墨家的关系这些小国的贵族读书少,根本看不明白局势,只能下意识地以为楚国和墨家结盟。

而越国从潡水之战后彻底丧失了在淮北泗上的霸权,投靠越国也是不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