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前来会盟,楚王的意思很明确,既然墨家选择了出兵宋国彻底拒绝了和平瓜分宋国的意见,又实行了动员,大有真要动手的意思。
那么楚国就不会选择和墨家开战,出让宋国的利益,让墨家和魏韩的关系更加紧张。
楚国不出兵,魏韩就不会出兵,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实际上这一次楚王是带着真诚的态度的,大梁城已经夺不回了,而且就算夺回来那就等同于替魏国抗在了反墨的第一线,加上楚国要回榆关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与其还在大梁这件事上扯淡,不如就趁着这次会盟彻底放弃大梁的宣称。
在大梁、启封、榆关、阳夏、襄陵等地,魏楚韩三国筑城,加强防御,一致对外,不要在这地方互相冲突了。
一则要修城就不能再起冲突,不能说我这边修着防备墨家的城邑呢,你趁我修城的时候打我让我修不成。
二则一旦城邑城防完善,魏楚韩三方碍于这些城邑,中原方向的争斗就会少一些,攻城不易,尤其是新式的坚城,从而真正可以做好防备墨家西进中原的准备。
三则就是尽可能签订一个反墨同盟,内斗可以,但如果墨家在中原方向进攻这几座城邑的任何一座,最好能够合力对抗。
楚国实际上也已经放弃了中原战略,转为了暂时性的战略收缩,等待日后变法再论反击。
大司马是楚王一派的,自然秉持着楚王的意志,他还并不知道魏韩合谋要瓜分郑国的事。
第八十九章 战争艺术的变革
虽然支持楚王变革一派的中坚力量是士阶层,但大司马并非是士出身,而是大贵族,若不然也不可能身居大司马之职。
但楚司马是楚王两代一手提拔起来的,又和那些传统大族并不相合,对于楚国的变革以及楚王的政策还是支持的,算的上是楚王的肱骨。
楚国的士阶层和天下别处一样,其实是有两种士的。
一种是有封地、或者领取俸禄禄足以代其耕的经济属性上的分封建制的士;另一种就是如今天下遍布的游士。
譬如适,就他那个出身,和士这个身份八竿子打不着,但自从加入墨家之后成为了墨子的弟子,那么他就算是广义上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