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不足,陈蔡之师并不能形成如同王师一样的纪律性,很难做出快速转向、交替前进之类的战术动作,所以采取了更为笨重但是只要不移动防守起来更为坚固的密集阵型。
随着火药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军制改革和半常备军的出现,战场的宽度越来越宽。
原本交战,各国不得不结阵,因为若不结阵,根本无法控制数万军队,而且士卒过于松散既容易被突破,也容易出现混乱。
必须要依靠密集阵型来控制部队,使得各部都能够听到鼓声召唤。
泗上可以搞那种略微薄弱一些的阵线以增加交战的宽度、延长战线宽度、从而在劣势兵力下保持战线等长,不代表其余诸侯国也可以如此。
十一月初九,双方约战的日期到达,便开始走出营地展开部队,准备交战。
既然确定了这是一场小规模可控的战争,双方的战场也已经固定。
鲁阳方向、叶城方向、榆关方向以及对面的魏韩城邑都是采取守势,并不会投入战场,也就不存在战略机动和各种谋划。
早早吃过了早饭,楚国这边率先出营,大约在上午九点的时候展开的阵型。
楚人的左翼是陈蔡之师,中军是楚国王师主力和八十辆战车,以及楚国的精锐车广骑士。
楚人的右翼,则是墨家的骑兵,还有四千名步兵,配属了十二门铜炮。
剩余的铜炮都集中在了楚国中军。
楚人左翼的陈蔡之师因为采取密集阵型,所以宽度和对面等同,但依旧留下了三千人的预备队。
楚人的中军王师的宽度其实相较于魏韩联军更大,但是每个旅都有三分之一的作为预备队,因而整个宽度和魏人那边相差不多。
中军的前面还有楚国精锐的两千名弓手,他们列阵排开在炮兵的空隙之后,到时候会利用他们的射速优势配合炮兵打开对面的缺口。
对面的魏韩联军则将兵力全部展开,除了预留了一部分直属的预备队之外,将所有的步卒以密集的武卒方阵的方式排列,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