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这个方阵溃散之后,庶俘芈知道再冲下去已无结果,因为右侧的魏韩军阵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严阵以待,再冲下去徒增伤亡。
于是在追杀了一些溃逃的魏卒之后,这些骑兵开始后退,但也没有退多远,而只是退到了弓箭的射程之外。
这就是一种压迫,逼得魏韩联军继续后退的想法落空:
如果刚才那个魏国军阵挡住了这些骑兵的试探性攻击,那么既可以使得整个魏韩联军左翼士气大振,又可以让军阵从容撤退。
可现在最左侧的军阵已经崩了,这就使得整个魏韩联军的左翼都心有余悸,不敢退也不敢动,只能选择在原地固守。
依靠着贵族军官的约束保持阵型,小规模地挪动以求维持防御。
庶俘芈撤退到魏韩联军弓箭射程之外的时候,墨楚联军的阵型调动也已经初具规模。
右翼向前行军和试探性的攻击,使得墨楚联军的右翼比之中军凸出了一些,但是因为主动进攻和魏韩联军方阵移动缓慢,这种凸出还不足以暴露侧翼出现危险。
炮兵在骑兵的试探进攻过程中一直在轰击魏韩左翼靠近中军的地方,连同最左翼的骑兵试探攻击一起延缓着魏韩军左翼的阵型转换速度。
处在墨楚联军中军的二线步卒,则可以通过向右转的方式,直接平移到右翼的二线。
阵线越薄,机动性就越好,这一点是楚国新军的优势,毕竟楚国新军是按照当年墨越之战的体系编练的。
转向之后的平移,比起魏韩那边整个军阵的扇形回转要快得多。
六千名步卒虽然还没有到位置,但却也快了,只要能够完成这一次机动,那么在楚国大司马看来,战场的优势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了。
魏军主将也看到了左翼的混乱,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墨楚联军的二线步卒朝右侧机动的情况。
他手里没有多少预备队,因为双方的数量相差不多,魏韩联军的阵型太密,战线更短,为了拉平和墨楚联军的战线,他只能选择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一线展开。
尤其是对面还有骑兵优势的情况下,为了保护侧翼,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兵力后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