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现在大军距离莱芜还有一段距离,临淄也开始征召附近的农兵防守,只要放出风声诸侯将协力攻宋的风声,就能够迫使墨家回援。
对于墨家是否攻取临淄,田鞠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墨家先攻胶东、后攻临淄的原因,是为了胶东的秋粮。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的职业化越高,所需的后勤也就越大越多。
墨家攻楚有长江作为补给线,即便那样也以步卒居多,骑兵的数量极少。
而攻临淄,尤其是从莱芜、胶东方向攻临淄,对于墨家而言最好的补给方式就是征调胶东的粮草人力。
莱芜以南都是山区,沂蒙山阻隔,墨家运输粮草困难。
而若攻取了胶东,既可以利用胶东的人力物力作为围攻临淄的后勤,也可以沿着潍水将粮食运到海上经由海山运送到临淄附近。
此时的沿海和后世不一样,黄河冲击淤积的范围还不是很大,其实临淄距离大海一点也不远,而且还有淄水直通渤海。
一旦墨家占据了胶东,将来齐国的都城便要承受极大的威胁,这一点也是田鞠坚决反对和墨家媾和、割魏以补齐的原因之一。
而攻入宋地逼迫墨家大军回撤,便是唯一的破局方法。
这和后世的“围魏救赵”不同。
围魏救赵是齐作为第三方围魏而救赵,孙膑的目的就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歼灭魏国的野战部队,从而削弱魏国。
此时是齐围宋而救临淄,其目的不是为了和墨家野战歼灭墨家的野战军团,因为齐国不是第三方,而且也确实没什么信心击破墨家的野战军团。
目的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齐围魏救赵,邯郸解围与否是次要考虑、趁机削弱魏国击溃魏国野战军团是主要目的;齐攻宋以救临淄,能否歼灭泗上的野战军团连次要目的都算不上,迫使墨家回援以解临淄困局是主要目的,拉韩国下水让韩国的精力放在东线而不是西线是次要目的。
所以就在齐、韩、魏、卫四国商量好之后,诸侯立刻发表了一个宣言,号称共征兵三十万联军以攻宋,明明确确地告诉墨家就是要攻宋以救临淄,从而早点让墨家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