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三驷的类比,其实也就是斜线阵,这是此时情况下联军唯一有可能以少胜多的战术办法。
即在三柳社一线部署长而薄的兵力,依靠后退来拖住墨家的主攻,弃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三柳社不要,将主力部署在右翼。
在总兵力少于墨家的情况下,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固然左翼墨家也是在以多打少,但是若是联军有算而墨家无算,故意放弃三柳社左翼布局,可以给联军的右翼争取更多的时间。
就算败了,主力还在,尚且还有固守的资本。若胜了,则有可能死地翻盘。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两天子之战(一)
于此构想,诸侯军中也有人反对。
有人道:“隐阳一战,魏韩与墨楚交兵,魏韩用的战术却也是上驷对下驷。当时看到楚军的陈蔡之师孱弱,于是集结主力猛攻陈蔡之师一翼。”
“重阵接敌,力求在一翼突破后旋转包抄,但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如今我军炮少、骑少,纵然集结兵力于右翼,又怎么可能会在墨家突破攻占三柳社之前先突破墨家的左翼呢?”
“况且,此等战术,最难的是调动、行军、隐蔽、欺骗。不是说上来就如此布阵即可。”
“直接如此布阵,鞔之适素善用兵,岂能不知?再者墨家军中配有热气球,可升空而观战场,我军若是提早部署,必被察觉。”
“若不提早部署,就必须要先把兵力集中在三柳社,诱使墨家猛攻三柳社,然后再于战场上向右调动。诸公以为,有谁可以做到的吗?”
这种战术用起来确实很难,难点就在于懵逼敌人调动兵力。
要么就是对方智障,在对阵开始前完全不观察兵力部署;要么就是依靠优秀的己方的军事素质,在混乱中变阵行军,利用己方的机动优势在战场上完成左右调整。
可素质、训练、机动性、花队纯队、阵型薄度这些事项,诸侯联军都不如墨家,所以有些人觉得明日决战搞这种战术,怕是自寻死路。
尤其是经历过隐阳之战的韩将,更是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