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他的名字就来自这首诗,而那位神秘的“独去”的笔名,显然也来自这首诗,而且再深入地想一想,在这首诗里,“独去”和“敬亭”都是偶句同位置字词,很难不产生其他联想。
柳敬亭盯着这首诗看了一会,然后放下钢笔,打开千寻,在搜索栏输入“候鸟”两个字。
十多分钟后,柳敬亭摇头一笑,自言自语了一句“果然是你”,然后猛地躺到床上。
与此同时,万象学生公寓弘毅楼9栋501,杨丽璐也在看网络版《候鸟》,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
圣诞节临近的那个周五,猪八戒去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了大师兄,欢快的剧情也比较适合节日气氛。
圣诞节当天,剧组统一放假一天,柳敬亭赶回江海,和同学同事一起过节,顺便给美国的胡小米发了一条短信:“独去君,圣诞快乐!”
第三百四十五章 盛大毕业季,西游记结局(下)
独去当然就是胡小米。
柳敬亭第一次看到《秋分未分》稿件的时候,就已经心生怀疑,感觉字里行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后想起似乎青春类小说都是这种调子,感性较重,用词偏直白,角色说台词尽量将内心的哀愁剖白给你看,理性较重,行文更谨慎,所有的主人公看上去都显得闷骚,隐而不发。
《候鸟》是胡小米早期作品,里面的男主角还会直接告白:“我会一直守候你,不管流转时光,不论变幻四季。”
《秋分未分》则把人物情感揉进那一抹心有灵犀的微笑中,淡淡的,缓缓的,对话和表达心意也尽量隐晦。
作者心态的转变导致故事骨架和意味跟着提升,但是做同类型作品的长篇创作,某些专属于个人的文字印记还是难以全部抹去,这里面包括句段转换时的关联词,句尾的语气助词,过渡词,还有某些个人特质的呈现,比如薛慕亮文中的奢侈品,伊水安文中的工艺品,韩朔文中的机灵。
最重要的一点,文气,一种类似于剑气的东西。
尽管敏于文拙于言的作者大有人在,但是彼此熟悉的话,还是能从对话中捕捉到组句用词的蛛丝马迹。
柳敬亭自然熟悉胡小米,对她的三观也略有了解,大致知道她对路边行乞的年轻人的看法,知道她某些文艺观点,还知道她喜欢的音乐和食品,表现在文字中,往往就是主角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