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页

校车是没有的,学生基本上要走十里地去上学。比起后世人,一百米也得坐车,这个时代的孩子,七八岁走个十里还是能走的。

条件很简陋,但是这是朱翊钧能够做到的最好了。

即便是如此,朱翊钧在顺天府的百姓之中,声望也是如日中天,圣明不过当今天子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接受了。外出打工,家里养鸡养鸭养鹅,这是朱翊钧带给顺天府百姓最大的变化了。

学生的招募也很快也开始了,明年年初正式开班。

朱翊钧让人准备了不少衣服,全都是粗布麻衣,款式也很差劲,但是这是校服。这也是朱翊钧为贫困孩子准备的,同时还有贫困助学金。

各个县城的县学也进行了改制,接受从各地公塾考上来的学生。

至于考不上来的学生,学了一些算学,还识字,他们的前程也不会继续土里刨食。哪怕是去当兵,也会比别人当得好。

单单是顺天府教育这一块,朱翊钧砸进去一百多万银币。

年底,公务员考试再一次开考,这一次招募三千人,但是考试难度却更大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秀才聚集到了北京城,最后统计的报名人数足足有四万多人。

震惊了朱翊钧,也震惊了大明的官员,这也代表着公务员制度正在被读书人所接受。

进入十一月,大明开始下雪了,郑王一行人进京了。

七十岁的郑王朱厚烷被接进了皇宫,面见朱翊钧。

看着想要下跪的朱厚烷,朱翊钧连忙走过去,一把搀扶住了朱厚烷。这位郑王,从大的辈分排行上,这是朱翊钧的爷爷辈。

“传旨,郑王以后君前免礼,入宫无需通报,钦赐御辇,入宫不下辇。”

还没和郑王说话,朱翊钧先传旨了,站在朱翊钧身后的张鲸连忙说道:“是,皇爷,奴婢这就让人去准备!”

“来人,给郑王赐坐!”朱翊钧点了点头,再一次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