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页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折,轻轻的放到了一边,看了一眼申时行和英国公张溶:“这就是军机处和内阁拿出来的预算?”

这份奏折内容很详实,是军机处内阁和户部做出来的预算。

三路大军,蓟辽十万,京营十万,辽东六万,总计二十六万大军。后勤补给则是由内务府和内阁负责,这就是他们给出来的预算。

“回陛下,自京营和蓟辽军开动算起,如果三个月内结束战斗,此战花费银钱大概在两千万两。”

“如果打半年,银钱花费就会猛增到五千万两。”

“朝廷在边境囤积的粮草,打一年肯定是没问题,如果超过一年半,那就需要从各地调拨粮草的。不过到了秋天,应该可以补给一部分过去。”

“这些花费里面,只是转运和调集粮草的花费,并没有把将士们的奖赏计算在里面。”

在场的大臣们其实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大明现在这个强了吗?支撑三十万大军打两年的存粮,不够还有银子买。

三十万大军的转运和人员调动国库的银子支撑两年没问题。

等到秋税收上来,在打一年也行,真的要逼急了,勒紧裤腰带,在打一年也行。以大明朝廷现在的实力,支撑三十万大军打四年,问题不大。

超过四年,那就有些吃力了,当然了,这是国库的钱。

如果算上皇上内库的钱,那就还能打更久。

朱翊钧要是知道大臣们这么想,自然是十分不屑的,在朱翊钧看来,大明的国力根本就没被开发起来,不信你看着,一旦开打,大明各行各业绝对会迎来一个大爆发。

基础工业,基础商业,甚至是农业,绝对都会迎来大发展。

在接下来的两年,朝廷的税收肯定还会大增,七千万两远远没有到极限。当然了,这也和地税相对较低有关系,但是朱翊钧也没准备增加地税。

朱翊钧的心里面很清楚,以大明现在的体量,加上海贸的发展,税收破亿才算是正常的。听起来很吓人,可是大明绝对有这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