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就是,我们村也想搞黑木耳种植,只是苦于没有技术也没有销路,不知道王主任能不能帮一帮我们?”村长朱田力一脸恭敬的说道,还主动给王宝玉递上了一支烟。

王宝玉面露思索之色,缓缓开口说道:“这里的情况应该和东风村不太一样,东风村的柞树很多,适宜黑木耳的种植,而这里不但离山较远,而且山上也都是些桦树。”

何大壮和朱田力脸上都露出了失望之色,朱田力不肯放弃的说道:“王主任,实在不行,我们也可以到东风村去买一些柞树段回来,这下面的老百姓都看着东风村眼红啊!”

蒋春林忍不住开口说道:“哪有那么多柞树可用啊!再用就该是成材的了,那一立方米木材可是比黑木耳贵多了。”

蒋春林的话,还真是提醒了王宝玉,不管怎么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资源作为代价,看样子还是要改良黑木耳的种植模式。

王宝玉记起农技站站长韩涛跟他一个炕上睡觉的时候,曾经提起过,黑木耳还有一种种植的方式,那就是袋装地栽法,操作简单,耗材少,也是一种不错的模式,就是产量稍微差了点。

王宝玉开口说道:“这个事儿我记着,回去以后跟农技站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搞地栽木耳,如果能行,咱们两个村子一个快搞。销路上请大家放心,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我能保证。”

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何大壮和朱田力喜不自胜,在王宝玉的要求下,会计将石墩村农业发展情况的材料,一并都拿来给王宝玉看。

王宝玉则认真的翻看着,拿出笔来,不时挑重点记下了些数据,他关心的主要农民人均收入,以及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及收益情况,希望能够找到农民经济增长的落脚点。

一边看,王宝玉还一边问,大家一边讨论,倒也不显得沉闷。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宝玉也大致了解了石墩村的情况,比想象中糟糕的多,人均年收入不过一千多,就这样,还是柳河镇发展较好的,其余的村子显然还不如这里。看样子,单纯的靠种植,是很难发展农业经济的,必须搞活第三产业,多多创收才行。

眼瞅着要到中午了,何大壮起身热情招呼大家,到他家去喝酒,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宝玉简单收拾了一下东西,带着蒋春林和马晓丽,去往支书家。

王宝玉背着手走在前面,官派十足,蒋春林、马晓丽紧跟其后,何大壮则在一旁边带路,边比比划划的讲解着石墩村的风土人情。

“我们这为啥叫石墩村?那是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掉下了一块神石,更巧的是,这块神石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石头墩子。据村里的老人说,这是一块女娲娘娘补天时用的石头,由于孩子闹,一不留神,石头没粘住,就掉到了这里。”何大壮眉飞色舞的说道。

蒋春林不解的问道:“还有这事儿呢!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朱田力以为蒋春林不信,解释道:“蒋所长,这可一点都不虚乎。这石头看上去黑乎乎的,上面到处都是坑坑点点,沟沟壑壑的,有的地方还有个手印呢,可不就是女娲娘娘亲手补的神石嘛!咱们普通石头哪有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