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

武曌虽然有些听不懂“翻拍”“剧本”这些名词的含义,但是看到李毅递上来了一沓子纸,就接过来翻看了起来,很快,武曌就整个人陷进了李毅的剧本里了。

李毅的剧本是按照徐克导演的《梁祝》为大框架来写的,所以着重讲述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相识相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里,两人在书院的日常生活一幕幕妙趣横生,梁山伯是木讷的质朴清纯的书生形象,祝英台则变成一个阳光少女,学梁山伯敲钟时的顽皮、补考时的狼狈、双手被烫时捏着耳朵倒吸冷气的娇俏,更有两人因为大雨不得不夜宿山神庙那一段,梁山伯的大大咧咧和祝英台的胆小害羞形成对比,这一部分轻松愉悦,又引人入胜,武曌甚至都不自觉的代入了祝英台的角色里,看着文字里所描述出来的场景,脸上变换着表情。

轻快的就像是一部爱情喜剧,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后半部分的悲剧性转折才更加的震撼人心,看着梁山伯发奋读书后,自荐获得了功名(东晋是没有科举考试的,电影里有科举考试,所以李毅把这里修改成自荐),满怀希望前往祝家提亲却获得祝英台已经许配给马文才的噩耗,祝英台为了梁山伯的仕途和命运,只能狠心在楼台诀别的那种悲痛,看到后来武曌眼泪都啪嗒啪嗒的掉了下来了。

再到最后,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祝英台殉情后,与梁山伯一同化蝶,来到了与世无争的地方,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武曌才轻舒了一口气,将手中的剧本放了下来,正想要说什么,却看到了眼前的李毅正直勾勾的看着自己,武曌赶忙说道:

“小女子看得入神,倒是把郎君忘在一边了,还望郎君不要责怪。”

“这倒没什么,只是没想到你看梁祝会看的这么入神呢。”李毅哑然说道,毕竟武曌的话,根据历史上来看,应该喜欢的是《权力的游戏》或者《纸牌屋》才对嘛。

“那是因为郎君写的好。”武曌想了想,又说道:“不过,这样的故事郎君要演成话剧,会不会有些人拿这事对郎君有些口舌呢?”

这个问题李毅早就想过了,《梁祝》是一部相当叛逆的作品,对封建礼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是李毅并不觉得李二会因为自己拍了《梁祝》而对自己怎么样。

只要不是涉及到皇权,封建礼教这种东西,李二真的不在乎,关陇集团本身就是胡汉文化融合而生,李二出生于关陇集团,自然是受到一些影响的。

他要真的在乎这些礼教问题的话,会至于杀弟杀兄,软禁父亲,最重要的,李二还霸占了兄嫂弟媳啊!

啧啧,就女人方面来说,李毅觉得李二是我辈楷模。

最主要的是,李毅心中的那一颗来自现代的红心,在大唐这样开明开放的大环境下,在李二这样的明辨是非,超级护短的千古明君为帝的前提下,如果翻拍个经典话剧,还这么的畏畏缩缩的,瞻前顾后的,倒不如直接给浪头打死算了,这穿越也别穿了,当咸鱼去吧。

第十八章 担忧

《梁祝》作为东晋时候开始流传的传说,故事里可是充满了对于封建礼教不满的控诉,特别是对于阶级固定,上层对下层的压迫,以及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梁祝》这种故事,上层社会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实际上是并不赞同的,大多数时候是把这种故事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子女,不要有叛逆心理,要顺从听话,不然就跟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死于非命。

当然了,对于民间的传播,上层阶级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毕竟不是满清,中国的古代大部分的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社会,只要不触动皇权,对于其他方面实际上还是非常宽容的,某些时段讲究无为而治的时候更为明显,什么叫无为而治?就是你光屁股走大街上都不会有“跤警”来抓你,这就是无为而治了。

“这没什么,我父皇还是很开明的,这故事本质还是表达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女孩子出嫁前都不能见自己丈夫一眼,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大唐人民本来就已经水深火热了,还不带人有个念想吗?对吧,真要有人嚼口舌,那也得去找东晋时候杜撰这个故事的人,怎么能找到我头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