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页

第二百四十一章 就等你问我呢!

“土豆?这是何物?”

李承乾对于李毅开门见山的扔了一个自己没见过的农作物放到自己跟前颇为奇怪,拿起了土豆之后仔细的看了起来,确定自己真的没有见过。李承乾虽为太子,但是每年开春之际,还是要和李二一起下地作秀的,而且李承乾有那么多的老师,自然不可能是多混的纨绔,五谷杂粮都是认识的。

“这是一种由一个海商漂洋过海带过来的作物,我也是从一个胡商哪里偶尔所得,这东西是个宝贝,只是胡商不识货,就便宜卖给我了。”李毅按照先前想好的说辞说道:“对了,这东西,一亩地估计能产五石土豆。”

“五、五石?皇弟,这个玩笑可不太好笑啊,若是父皇听到了,肯定要责罚你的。”

李承乾一开始是稍稍有些吃惊,不过还是很快皱着眉头用着属于兄长的斥责的语气对着李毅如此说道。

李毅自然不是开玩笑或者信口开河的,这是他自己算出来的。土豆在现代的亩产一般能最少达到2000斤,在土地肥力可以保障,种子优良的前提下,正常区间范围甚至于在3000斤-8000斤之间。唐朝的种地条件自然是不能和现代所媲美,李毅又是在缸里种的,自然又要打一些折扣,不过这四次种植土豆收割之后的数据,李毅也每次都有记录,平均下来大约也就是每亩地能产出500-600斤的土豆,按照500斤来算,就是250公斤,唐朝时候一石约等于53公斤,说是土豆亩产五石并不夸张。

而李承乾之所以这个反应,那是因为唐朝这时候,亩产粮食能有一百公斤以上,也就是约合两石粮食的亩产,那都是老天保佑大唐,风调雨顺,非常高产的结果了,一般情况下来说,唐朝的亩产都在60公斤-90公斤这个区间。

你这土豆一口气来个亩产五石,足足涨了两倍还多,李承乾觉得李毅在开玩笑那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四月下令:“天下诸州县,并府镇戍官等职田顷亩籍帐,仍依允租价对定,无过六斗。地不毛者,亩给二斗。”(作为俸禄分给各级官员的职田,按照每亩地最高收六斗粮食来划分。不毛之地,按每亩收二斗划分。)

也就是说唐玄宗时候,唐代土地一般产量是每亩地产六斗粮食。因为要按产量给官员划分土地,所以要取平均值,因此李毅可以推断这应是唐代土地的一般生产量。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约是15公斤,六斗就是180斤,尚不足两百斤,一石有余,两石不到(一石约等于53kg)。当然了,这些都是估算的平均值,土地肥力不同,作物不同出产的粮食的多少自然也是不同的,贫瘠一些的土地甚至于都不足百斤都是有的。

就这个还都是一年土地的产出,也就是说一亩地能产个一百多斤的粮食,这还是盛世的数据呢。而这粮食还是靠着壮汉、劳动力长年累月不停地在地里干活,精耕细作得来的。

唐初贞观年间还好一些,地广人稀,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也就是说普通的一户人家真要分起来甚至于可以分到一百多亩田,当然这一百亩还包含未开垦的荒地,一般情况下一户人家这么多田,只要不懒,不是遇到特大灾荒颗粒无收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贞观年间唐人多胜仗,百姓能吃饱穿暖,这才有了贞观之治,再往后就算唐朝人口多起来了,再加上多吃败仗,疆土多有缩减,天灾人祸也越来越多,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名存实亡,每人分到的田地越来越少,日子就变得越来越难过了,正常年间,种的田就连吃饱都困难了,所以古代遇到洪水、干旱或是蝗虫,田地颗粒无收,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也有百姓易子而食的记载,更不要说时代不行的时候,史书上所写“饿殍千里”四个字,可不是开玩笑写写的。

所以说,如果真的有亩产五石的粮食存在,那估计“饿殍千里”四个字估计就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扫尽垃圾桶了。

“额,这土豆大约四个月可以收一次。”李毅知道李承乾心里的震撼和不信任,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