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良俊跟着蛛丝马迹追踪了几天,硬是没能追到那个三当家,而那个三当家也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他留下了大量的用来遮掩和误导的信号,给裴良俊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方很显然也是侦查与反侦察方面的高手,纵然裴良俊没有丝毫的大意,但是也在追踪了几天之后彻底的断了线索了,而在中断了线索之后,也就只得先回来了。
回来之后,却发现公孙二娘离开了寿州城了,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的裴良俊也是颇为无奈,只能返回李毅这边了。
不过好消息还是有的,那就是裴良俊估摸着知道那三当家是谁了!
第五百三十八章 那段江湖峥嵘岁月
关于三当家的身份,李毅肯定是很感兴趣的啊,这家伙能够在侦查与反侦察方面和裴良俊平分秋色,甚至于摆脱裴良俊的追踪,虽然裴良俊不是第一时间追踪他的,但是从裴良俊的语气里还是能够看得出来裴良俊对于这个三当家的本事很是认可的,如此智勇双全之贼,那当然是亲手逮起来,代表人民的名义给他脖子绕个圈吊起来才过瘾啊。
什么?你说要爱惜人才,这么厉害的人要收入麾下才行?可拉倒吧!有这本事不去报效朝廷,领一份公职,吃官粮,还特么来当水匪,带着一帮亡命之徒把寿州搅得鸡飞狗跳的,剐了他他都不吃亏的!
再说了,你再有本事能造飞机吗?能造大炮吗?这些男的就不说了,你能造出一个螺丝钉来不?不能就往边上稍稍等死吧。
裴良俊那边沉吟了一下,随后缓缓叙述了起来,关于三当家的背后的真实身份,这还涉及到了裴良俊的一段陈年往事。
话说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中华大地征战不休,各路人马为了问鼎中原厮杀多年,突厥势力趁机得到壮大,东突厥极端强盛,“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那时候,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于突厥,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属于突厥。就连唐高祖李渊也都是迫不得已臣属于东突厥的,东突厥可汗自然就很想当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了啊。
于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得到了消息的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认为唐朝权力更替,必定内忧无数,毫不犹豫的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烟马尘嚣,不可战胜。而此时长安中的兵力不过数万,泾阳渭水距离长安城有多远?四十公里不到,也就是说,只要突厥人骑上马,一天的功夫就能到长安城下了,这二十万的雄兵就算是一人一口吐沫,都可以把长安城淹掉了。
李世民也深知此时此刻的情况危急,为了避免大唐的灭顶之灾,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前往泾阳渭水,仅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唐军队押后十里跟进,颇有种诸葛亮的空城计味道。
当时的情况不用说的了,乃是大唐帝国立国以来生死存亡之际,也是五胡乱华以后,中原汉人即将要遭遇的第二次的灭顶之灾!而唯一的希望就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计能够成功。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大唐武林自然同仇敌忾,也不管之前有什么恩恩怨怨,是隶属于哪个势力的,这时候都在想着法子怎么拖延突厥人的脚步,保护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安危,甚至于激进些的还要刺杀突厥可汗!
而其他的敌国,比如高句丽,西域诸国等,自然是乐见到突厥人和大唐人打个你死我活的,也早早的就派出密探高手,想着刺杀李世民,破坏渭水之盟的打算。
当时不仅明面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局势危机,江湖与江湖之间,也是血雨腥风,中原武林和西域武林以及高句丽武林之间的明争暗斗,各不相让短短数语是绝对没办法形容出来的,甚至于详细的细节写出来是一部上几百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拍成电视剧的话,大概就是晚间八点档的七十二集连续剧那种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