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页

楚臣[校对版] 更俗 1772 字 2022-10-23

牛、温等家,除了早就成名的温博以及其他在寿州军中任职的人外,其他子弟都可直接参加吏部及兵部的荐选。

听朱裕不厌其烦的说及诸多安排,牛耕儒、温暮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放下来,这时候有人进入御帐禀报信王杨元演率银戟卫卒及楚州骑兵的动向,朱裕不以为意的跟韩元齐,说道:“杨元演、王文谦等人,也颇有名将名臣的样子,他们绕到海州的南面再渡淮,打定主意只是想着接应兵马南撤,我们占不到什么便宜。要是将卒有心请战,可以试探的打一打,但切莫孤军深入,更不要有全歼之的妄想,除非能将杨元演诱到海州西部的空旷地带进行会战!”

听陛下如此说,文瑞临也确认陛下赶到宿豫坐镇,目前主要目的还是先调整好大梁在东线的战略势态,并不急于毕其功于一役,但他更关心陛下如何处置此时已明确人在棠邑的韩谦以及这时应该已经抵达棠邑的叙州水营,不知道陛下对他的献策如何看。

这个倒不用文瑞临着急,了解过楚泗一线的军情后,雷九渊便说起这两天淮西的势态进展,提及叙州水营的最新动向以及文瑞临的献策。

“韩谦虽然非其父韩道勋,但也不会是坐看南楚水师覆灭之人,或有不得已之隐衷,之前一段时间将有限的侦察力量主要集中于淮西,必有很多情报疏忽掉了,”朱裕抬眼看着南边阴霾的苍穹,说道,“瑞临所议之策,可以一试,也许能给韩谦制造点麻烦,但你们也不要寄以太大的希望——要是韩谦真要这么好对付,朕也不用这几天都没能睡好觉了……”

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

“……水师兵败洪泽浦,大楚将卒十亡八九,臣在叙州闻之忧心如焚,连夜难寐,忧陛下与朝堂诸公不察梁帝之谋,恨不能插翅飞赴陛下身侧,为陛下排忧解难。臣虽居丧未满,然国难当头,未有不虑国而忧其家者,故得太后相召,未虑其他,臣便集结兵马战船,不敢迟误须臾,星夜兼程,于十二月十二日率八艘战帆船载叙州忠勇之士三千二百五十一人抵达棠邑。臣愿微薄之躯能为帝京之藩屏,愿赤诚之心为陛下分忧……”

“……棠邑,帝京之北门户也,棠邑存,帝京则安枕无忧,其城毁于前朝末年战火,先帝定鼎金陵,便遣将筑城以为藩屏。然棠邑独城难存。大刺山乃淮阳山之余脉,临江水而枕滁河,越滁河乃南谯、滁州、琅琊等地,西去为历阳与帝京隔江相望,西高东低,西华、天井诸峰皆在百三十丈高,山势巍峨,天然与棠邑互为犄角,为帝京北岸之干城。滁河,古名涂水,源出浮槎山,自西往东,于棠邑城西汇入江水,乃是大刺山之北,又一藩屏也……”

“徐明珍,贼也,叛附梁国,拥师十数万,即便梁军不来,江淮亦危,无以守淮西腹心之地,却又不能失北岸立足之地,以微臣之薄见,除棠邑独城外,当以大刺山、滁河内外广建堡垒,填以精锐,西与舒州,东与扬州相守望,方能令敌师难饮长江之眼,不敢窥陛下御前之鼎……”

“臣薄德寡能,惟对陛下忠心耿耿,愿为陛下召江淮敢战之烈勇以守棠邑、大刺山、滁河,以期有朝一日为大楚马革裹尸以继先父之志,望陛下允之,臣韩谦叩首……”

叙州水营午前抵达北岸的棠邑,午后冯缭便与郭荣二人渡江进入金陵城,替韩谦呈上《奏请守北疏》。

崇文殿内,脸色苍白的杨元溥高居御案之后,听着冯缭站在大殿中央朗声宣读奏疏,他的眼角禁不住的微微抽搐着。

沈漾、杨致堂、周炳武、杜崇韬、郑榆、郑畅、韩道铭、李长风、陈德、张潮、郭亮、张瀚等将吏分坐左右,或面无表情,或神色凝重,或惊疑不定,将韩谦的这封《奏请守北疏》听冯缭读完,长久默然无语。

韩谦的奏疏洋洋洒洒一大堆字,实际意思几句话就概括了。

无非就是“我听太后的命令来了,来了见仅有棠邑一城会很被动,就建议以棠邑为一端,沿大刺山、滁河修筑更多的堡垒,召募江淮的敢战勇夫,形成长逾百里的防线,才能叫金陵安然无忧。我无能无愿,最大的优点就是对皇上忠心耿耿,所以请皇上同意我来全权负责这事,叩头。”

虽说右神武军及水师残卒才成功突围三四天,主要都还滞留在五尖山脉北段的丘山之中,还没有能穿过敌骑的封锁线,但还是有个别将卒从其他方向杀出重围,逃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