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

贾放摇摇头说:“不,老邵肯定是能做夫子的,只是他做不了全科的夫子。将来等他回来,我可以跟他商量,由他开一两门课,教教孩子们植物学。但是要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咱们还得想办法请专业人士。”

尽管陶村长听不懂贾放的一部分术语,大致意思还是能了解的,当下与贾放商量了,等下一个集,就让人去隔壁镇上,问问有没有能教开蒙的夫子,愿意到村里来坐馆的。

两人正说着,却有些村民来找贾放,却是给贾放泼了一瓢冷水。

他们先谢过了贾放为村里的娃儿着想,但话头一转,就说起家里头农活挺重——娃们七八岁就能帮家里干活,如果贾放把这些娃成日都圈在学塾里,家里的活就没人干了。反正他们这些人,也不指着娃儿将来能考状元当大官儿的,能种庄稼就成了,读啥书呀?

老村长想了想,觉得村民的顾虑也有些道理,说是村里七八岁的娃儿,就开始帮着家里放牛、养鸡、打猪草。如果真把这些孩子在白天里都圈在一起,确实村里好多人家就支应不开了。

贾放一时气结:“是都忙着放牛、养鸡、打猪草吗?”

发展副业,是他提出来,用以改善村民生活的。自从那时起,村民们才开始慢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产”,并且能用这些“私产”对外进行交换。

可现在村民们竟然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贾放为他们的子女着想,反对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念书。

在此之前,贾放还真没有想到他会遇到这样的“读书无用论”。但是面对这些振振有词的村民,贾放竟一时不知该用什么来辩驳。

他当然会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可这些都只是些大口号,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就不会有动力——大家又不傻。

一番掰扯,说到最后,贾放自己都有些生气了,索性手一挥说:“往后开夜校,无论是大人小孩,全都给我上学,一起读书认字。”

老村长登时与村民们面面相觑:“啥?”

贾放自己则抽身离开了桃源村。他在回来的路上也一直在自己反思:开学塾让小孩子们上学这回事,他也确实没有准备好,夫子也没有找到,教材也没有选好,倒先来和这些村民们讨论那些办学细节——他这一步是不是确实迈得太远了一点。

可就算是他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村民们怕还是不愿意,牛不喝水强按头,他还真能把这些大人孩子们全关起来,真的“填鸭式”教学吗?

想到这里,贾放真的有点儿怀念起他刚到桃源村的那些日子,村民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样,贾放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简直指哪儿打哪儿跟一个人似的。

可现在……这队伍还真是不好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