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页

贾放再将册子向前翻,册子上的印已经不是荣国公贾代善的私印了,是一个叫作“向奉壹”的人的名章。贾放不知道这个向奉壹是谁,只管往前看。

他翻了数页,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答案——“井田!”

册页上的田地,很明显地呈现一个九宫格,田间有两横两竖两条道路分割,形成一个“井字”。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的土地所有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也就是说,这一整片土地属于封建贵族所有,但是交与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庶民耕种田地,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口粮维持生计,余下的作为“公田”出产,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贾放仔细回想:在这之前,桃源村的土地耕作制度确实与三代时的“井田制”如出一辙,耕者有其田,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连同上面附着的产出,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但历史上的井田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提高,渐渐土崩瓦解。

反观桃源村的田地,似乎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最早的“井田”基础上,村民们渐渐地开垦出了周边的土地,这些土地形态并不规则,与方方正正的井田存在很大区别。这些应当就是村民们自己垦出的“私田”,后来登记在了鱼鳞册上,并且标注了开垦村民的姓名,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官府承认了这些“私田”的存在。

而贾放大力推荐桃源村的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养殖鸡鸭牛猪,腌制稻花鱼,与外界进行交换,从某种程度上愈发推动了村民们“私产”意识的形成。

“所以……桃源村的井田制也就要瓦解了。”

贾放“啪”的一声合上册子,心里觉得好笑。

他竟然无意之中成了桃源村的历史推动者?而且就因为这个原因,桃源村的村民告别了过去一心为公的淳朴美德,导致他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这好歹也象征着生产力的进步嘛!”贾放自我安慰了一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数个朝代都出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呼声,希望能恢复三代时的“井田制”。“井田制”在士大夫们的眼中,象征着纯洁的思想道德,毫无私心,与世无争的心态。

与这种恢复“井田制”相呼应的,是陶渊明笔下那“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

但桃花源终究只是个乌托邦,桃源村则必须得到发展。

贾放一旦把这些都想明白,他立即不沮丧了,反而有了动力。既然时代变了,村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也就不想着以前指哪儿打哪儿的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