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过河的时候,他们就坐在这条小船上,使劲儿拉动缆绳,就能把自己“拉”到对面去。
但这也稍许有些麻烦:一来只有这一条小船,一次只能载两三人,如果有很多人需要同时过河,就需要等上很久;二来这小船的位置也有些麻烦,有时村民们兴冲冲准备过河,在河边一看,那船正在对岸,得赶紧把船拉过来,刚拉到一半,对岸来人了,见到便拍腿惋惜:“早知道你就等这片刻的功夫,把我拉过去嘛!”
因此贾放想:既然将来青坊河对岸的开发在所难免,那就早早地把桥梁设施建起来吧。
而且冬天建桥也有一样好处:青坊河这时的水量较小,很容易就能在上游截一道水坝,让大家在下游施工。若是再拖到明天春夏之交,水大的时候再动手会更麻烦。
因此这幅“施工图”卷轴,提醒他提醒得非常是时候。
第二天,贾放来到桃源寨,他把五个行政村的村长一起找来开会,在会上宣布了他的决定——要趁枯水季的时候在青坊河上架一座桥。
决定一宣布,五个村长齐齐喊好,新余和一村二村三村的村长尤其兴奋。他们的村民有一些是开垦右岸荒地的,早已经提过过河不便。但是他们自觉是外来者的身份,不太好意思向贾放提出建议。
现在贾放则自己提出来了。村长们便踊跃认捐:“我出二两纹银!”
“我出三千流通券!”
“老秦不才,拿不出什么钱物,但必定动员村里的青壮,听从贾三爷的调度与指挥,人人出力,绝不敢吝惜。”
“那……我村的富户挺多,要他们出钱必定是愿意的,但是……贾三爷,这里的规矩,出钱修桥的人名字能上功德碑吗?”
贾放傻了:……功德碑?
感情他眼前的这些村长们——在这桃源寨好歹都算是政治人物了,对于公共建设的概念依旧是:大家积极认缴认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然后大家一起上,功德碑?
修桥这是公共工程啊!理应由执政团体从税金等渠道来源的公共财政基金中开支,然后由专业施工团队建筑完成呀。
“你们让我缓缓!”贾放手一摊,让五名村长先稍作,让他思考一下。而他自己则将手肘撑在身边的椅背上,开始思考。
他有点明白历史上那个“自秦以后,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