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桃源寨开始办集,又修建了桥梁之类的公共工程,桃源寨想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确实是时候了。
陶村长算是地头蛇,这么多年下来,也与外头的县镇有些联系,这件事就交给他去办了。
贾放则专心负责对工程质量的验收。他不得不承认: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能工巧匠。
青坊河大桥建设期间,他贾放多数时间没有在场,只是带着大家伙儿做了两次实验,将基本方法教给众人,具体的活计,打地基,浇灌桥墩,安装桥面……期间还需在上游拦截水流等等,这些都是施工队自己完成的。
贾放一路检查下来,工程质量完成得非常高,从头至尾都贯彻了他的设计思路:
青坊河大桥,六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墩,每座桥墩接触水面的部分都修建成梭形,既利于水流快速通过,减少流水对桥墩的冲击,也能避免往来船只、竹筏对桥梁的冲击。
木制的桥面不算特别宽,可以保证四五个人并行通过。桥面的坡度也不甚高,手推车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此处。
桥面在投入使用之前完成了各种测试,其中一项被贾放称作“静载测试”。为此,寨子里把能用上的重物都堆上了桥面。
寨子里的乡民原本还很担心,自家的石磨碾子,会不会也像那天被用来做实验的石磨一样被撞碎——但这种担心没有成为现实。各家的石磨都只是安安静静地堆在桥面上,堆了整整两天。
“这样就行了吗?”把自家石磨领回去的时候,乡民们好奇地问施工队成员。
“行了!”施工队里专门负责测量的测绘员打起了包票。“咱们把这么多重物一起堆在桥面上,堆了两天。曹七哥一直在拿贾三爷给的水平仪量那桥面的高度。这么重的重物,这么久的时间,桥面高度都没有变化,这应当是——行啦!”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贾放给他们带去的几项小工具,水平仪和角度测量仪之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些小工具当然是百工坊出品,只不过贾放找上百工坊的时候才知道,这些工具在这个时空都已经存在,只是没有现代的简便好用。所以贾放“指点”了一下工匠们将这些现成的工具加以改进,成了现在在测绘员手里的各种小工具。
贾放自己去桥上反反复复检查了几遍,也觉得没啥问题,便让人转动绞盘,把正中一段桥面吊起来。
现在青坊河已经开始涨水,但是桥面距离水面还是有些距离。船和筏子上的人低着头、猫着腰,还是能顺利从桥下通过的。但再过个把月,走船时就需要把桥面吊起来了。
贾放测试了一次吊桥,效果很不错,无论是吊起还是放下,都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