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页

贾放到了武元县中,留心这武元县城的规制。只见县城不大,从城南到城北大约二里半。但就是这样一座县城,依旧拥有一座看起来相当结实的城墙,一丈半到两丈高,青灰色的墙砖砌成。

这座城墙的存在惹得贾放问了一句袁化:“袁大人,此地可曾遇过战事,可有盗贼出没?”

袁化也不知道,别过头看了看李师爷。

李师爷却是个将县志翻过好几遍的,当下恭敬回答:“回贾大人的话,此地在三十多年前曾经遭遇过七洞十三寨的反叛,官军在此困守了半年才终于盼来援军。此后便再无反叛之事。但是周围山间曾有盗贼出没。因此这城墙,还是相当管用的。”

贾放听了便赞道:“李师爷却是对本县的历史知之甚详。”

一句话夸奖,那李师爷放下了心头大石,如释重负,一时仿佛要哭出来似的。

他不晓得贾放的脾性,贾放待人相当宽容,他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与强项,应当人尽其用。早先李师爷对他言语冒犯,毕竟也是因为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是凭借“刻板印象”信口胡言,却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吓他一吓,也差不多够了。

一行人停下来看了一下县城南门的瓮城,接着往里走。

贾放只见城中人口不算多,但是商业相对繁华。正中一条主街上,一排一排地挨着,全是商铺与饭铺,大致猜到县城应当主要是官员、衙役、商人、读书人所居,以耕种为生的百姓大多聚居在城外村落。

武元县的县衙在城正中偏北处,面对一个丁字路口,坐北向南,十分威风。

而武元县给自己安排的“府署”,是一座文庙。文庙的大门共有三间,在武元这样的小地方已经算非常气派了。

一路来时,郑伯宜已经向贾放交代了大致的安排:他建议不要将文庙的匾额拆去,直接改成节度使府署,而是在文庙的匾额之下,另行挂牌,表示这是“节度使指挥所”,这样既不骚扰地方,又能够将贾放与文曲星君这样的人物联系起来。

贾放:明白了,这个时空的人也已经熟练使用“心理暗示”这一手法。

一行人入得文庙,便见到文庙里面已经大致改成了府署的形制。文曲星君的泥塑和孔子像被挪到了最后一进的最北端,意为“孔圣坐镇”。前头两进之中,第一进为办理日常公务的地方,第二进则为休息和歇宿的区域。

房子在郑伯宜的主持之下,前前后后都收拾过,第二进居住区的墙壁都粉了一遍,显得干净敞亮。贾放看了看,觉得很满意:这里除了没有卫生洁具之外,已经基本达到他的居住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