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页

路税征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头次征收时,官员会按照货物的种类制定一个税基:茶叶多少文一两,丝绸几两银子一匹,瓷器多少钱一箱……

往后无论这货物怎么换,只要运货的商人持有原先缴税的单据,就可以按照以前的税基缴税。

三皇子当初留的那一手就在这里。他给当初求上门的那些富商暗中去了信,嘱咐他们第一次报税无论如何拿最便宜的货出来。

因此才有了五文钱一两的茶叶、五钱银子一匹的丝绸、两千大钱一箱的精品名瓷……

之后无论那货物好成什么样,征税官也不再看了,只管清点数量,数量一致便予以放行。

由此,那些三皇子提点过的大行商,小心谨慎地拿到了第一批缴税单,往后便有恃无恐,那上岸税对他们而言就是毛毛雨、洒洒水,浑不需在意。

但是从即墨港上岸的那些普通货物:上等的石蜡无烟烛,安全火柴,蜂窝煤,大件小件的玻璃器皿,甚至还有从海中捕捞上来的新鲜海产,都按照正儿八经在即墨城里的市价给核定了一个税基,征了税,缴了一成的税金。

这些都是小物件,没多少利,被征了税,就不得不把价格提起来。

货价的一成,不算多,但也是钱。

百姓们当然不乐意,但是东西比以往的好,一旦用上了,就丢不下,只好省着买,恨不得掰成两半用,一边用一边抱怨:

“三殿下这是折腾个什么劲儿哟!”

“还是以前太子殿下在时好——”

“啊也,我听说……你可千万别告诉旁人呀!”

听说的内容,便是宫室辛秘,不足为外人道。但越是这样,越是一传十,十传百。

若是三皇子知晓了他的“上岸税”新政实际上推波助澜了关于他的八卦,不知他会不会后悔。

但今日这即墨港这里,无人顾得上京中到底是个什么舆论。几个征税的官员都拉长了脸,摆出一副秉公照章办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