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着本王的汗给你花钱,你有什么不舍得的,大不了本王再出海去抢点。
华夏子孙哪哪儿都好,只有一点让人诟病,就是有了钱都喜欢屯着,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地产,殊不知钱只有流通起来才有其价值。
后世还好,毕竟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有能力调动内需、盘活市场。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若不是他搅屎棍般的来回折腾,现在大明五分之四的银子都在勋贵、贪官、地主、奸商手里攥着,这群人宁愿银子发了霉也要扔在地窖里。
导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过少,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
按照刘鸿渐最初的计划,本来就是要将国库里的银子花出去,修路也好、大开工坊也好,刺激百姓生产的同时,把银子撒出去。
百姓有了银子,才能有能力买东西不是?这样西山商合乃是其他商户才有生意做不是?商人有生意做,朝廷就能收商税不是?
这么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小朱不懂,那些个活了大半辈子的朝臣都不懂?
他可不信,但也懒得去计较。
自宫里回来后,刘鸿渐依旧呆在西山陪老婆孩子,以至于朱慈烺在宫里摆宴席宴请百官他都没去,他不是不喜欢热闹,而是不喜欢跟一群大爷热闹。
倒是次辅韩大爷下了朝来了一趟西山,意思是让他不能这般特立独行,跟朝臣们的关系还是要维护的云云。
刘鸿渐也没当回事,不特立独行就不是他了,啥叫特立独行,就如那东邪黄药师?
人只是不喜欢随波逐流罢了,非得跟一群蝇营狗苟之人混的不分彼此,才叫合群?
只是他也知道韩大爷是为了他好,毕竟弹劾他的奏疏一直都没停过,似乎这群人没事不弹劾一下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对于这等飞鸽扑火般的行径,刘鸿渐只想对他们说,主根本不在乎。
与大明的其他权臣诸如严嵩、张居正,甚至刘瑾、魏忠贤等人相比,内臣也好,外臣也罢,他们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