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长久来看只注重儒家就得不偿失了,中国古代自宋时科技发展速度达到顶峰而后开始走下坡路,从制度上讲,就跟独尊儒术脱不了干系。
儒家注重的是修身、齐家与治国,然而这只是针对上层建筑,国家发展需要墨家的工程学、需要法家的律法学、需要、需要农家的农学、更需要兵家、纵横家……
缺了哪一样,这个社会便是不健全的,即便朝廷以儒家治国,也不应舍弃这么多的门类。
倘若千年来当政者不过分打压,华夏民族必然不会变成后世所言不注重统计总结的民族。
这锅,儒家不用背,儒生们得背。
“此乃千年来的定制,朕怎会取消科举,只是刘兄以为,这科举当从何改起?”朱慈烺知道刘鸿渐是在开玩笑,只是身为局中人,他还真不知道这科举怎么个改法儿。
第676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听了朱慈烺的话,刘鸿渐真想给这厮一个糖炒栗子(脑瓜崩),且不说其他方面,在关键问题上小朱与老朱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依稀记得两三年前,每逢遇到难办的事儿,崇祯大叔都是一句怎么办,或者直接是你看着办。
现在到了小朱这里,竟然还是这样,这真是让刘鸿渐蛋疼。
不过朱慈烺比崇祯大叔还好点,倘若是崇祯大叔肯定是以一副长辈的姿态,意思是这事儿交给你,我放心,好好的干云云。
即便他不懂,也不会面上装不懂,而朱慈烺则是一脸认真的看着刘鸿渐,他不知道怎么办,并且不认为虚心向刘鸿渐请教有什么不好意思。
这让刘鸿渐心里即便有火儿也不好意思发。
“怎么改。”刘鸿渐挠了挠头。
首先八股取士肯定是要取消的,八股害人匪浅,导致举子们都读书读成了书呆子。
其次是四书五经这东西,修身养性肯定没得说,治国齐家也很有水平,但四书五经绝对不能是科举遴选人才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