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页

作为大明帝国皇帝的皇家商团,西山商合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商船,从天津大沽到大秦长崎,从台弯到巴达维亚,从吕宋到澳洲,从大泥到檀香山再到印加帝国都城库斯科,只要大明舰队到过的地方,西山商合的船队总是满载着黄金、白银、橡胶、香料。

大明帝国依靠着庞大的战舰和无处不在的商团迅速完成了帝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完成了帝国货币——大明银元的扩张。

起先是大秦将大明银元作为唯一承认的官方货币,而后是南洋香料群岛、澳洲、美洲,凡是受过大明帝国支援的地区,皆是只以大明银元作为唯一的贸易媒介。

大明银元不仅与金银挂钩,还与香料、橡胶、石油挂钩,欧罗巴人历经三十年前短暂的对峙,终于不得不说屈服于大明帝国的国威。

当然,这其中仍旧少不了大秦国王刘鸿渐的影子,事实上与大秦国的技术腾飞速度相比,大明帝国除了体量更大外,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在国王刘鸿渐的铁血政策之下,东瀛这块土地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完成了倭人的去本土化,从文字到语言到姓氏,从服饰到发式,从礼节到文化,一概沿袭了明制。

代价是东瀛的倭人从德川幕府末期的一千两百万人,历经斋藤祸乱、荷兰入侵,再到秦王刘鸿渐的铁血屠戮并使倭人彻底屈服,最后只剩下五百多万人。

而其中男丁由于常年的战争占比不足四成,且多为幼童,这使得第一批遗民来大秦的建造者们每人都分到了三个以上的倭人女子小妾。

以至于二十几年过去了,大秦的人口虽然堪堪超过六百五十万,但华裔、以及华裔后人的占比从三十年前的百分之一点七,上升到了如今的百分之七点四。

刘鸿渐始终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于倭人的顺民刘鸿渐坚持与华裔平民同等对待,当然顺民的待遇也只能达到华裔平民的水平。

他们可以与华裔子孙享受同等的教育、同等的税赋,他们可以从商、从军和务农,但不可以从政,军队倭人占比也有严格的限制,并且不能入大秦高等学府就学。

对倭人的改造与考验要持续一百年,这是刘鸿渐自建国之日起定下的国策。

一百年时间,四代人,在泯灭了全部倭人历史印记的情况下,足以令他们将汉文化视为正统。

而在改造倭人的同时,大秦国的科技腾飞早在刘鸿渐就藩的那一年就开始了。

依托从大明带来的工匠班底,在刘鸿渐图纸的帮助下,以及韩郁、顾佳等一批支持者的全力以赴下。

泰顺八年八月,大秦理工学院建成,十二月大秦国防军校建成,次年四月大秦商学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