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行,就把专利卖给那些中标的,也能赚一笔钱不是?有了技术而不申请专利,除非是傻子。

当然,这八百多专利申请书里,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专利所涉及的技术是以前沉淀的技术,有些固然是本单位独有,还没有让别人学走了,但不少是已经公开,被其他人学走了的,有的甚至干脆是别人的技术。

但管他呢,先申请再说,大不了被专利局驳回就是。

对于大家踊跃申请专利的行为,郭拙诚很高兴,明知道里面的专利有的根本不可能被批准,但郭拙诚还是大声地宣布,只要专利局接受他们的申请,办公室就对其进行奖励,每个专利申请成功奖励五百元,将来如果专利批准了,获得了专利证书,再奖励一千元。

这一个政策一宣布,更是将专利申请的高潮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外单位的人也偷偷地把自己的技术进行整理,通过郭拙诚手下的企业和单位甚至个人来申请,当然有的申请的是军事专利,有的申请的是民用专利。

有人很不忿,悄悄地将这种挖墙角的事情汇报给了郭拙诚,说是这些人贪便宜。

可郭拙诚却大肆鼓励,还说不怕专利申请多,不怕花钱多,他甚至还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专利申请奖励基金,为社会上那些经济困难又有发明创造的人提供资助,但因为事情太多,精力有限而作罢,只是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了建议,国家会不会采纳就不知道了。

重新回到企业改革上来,郭拙诚搞的改革说到底就是打破过去的铁饭碗,强调公平竞争,让所有人明白大锅饭不再如之前那么好吃。

不过,他没有旗帜鲜明地说出“打破铁饭碗”、“毁掉大锅饭”的话,而是给自己的行动披上这个时代的保护色,用的都是报纸上、电视里说得最多的“承包制”,不管是不是贴切,他都贴上“承包”的标签,虽然也有人发现郭拙诚在挂羊头卖狗肉,但有了这个标签倒也唬住了不少人。

实施这些措施后,事情朝着郭拙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着。

特别是当郭拙诚将一百万启动资金发下去之后,各个研究所都如打了鸡血似的全力运作,那些老专家走路都如一阵风似的。

忙完了科研局的事,郭拙诚又开始在生产局落户。

这次,他重点抓的是生产局里面的产品质量监督处,不但要求质量监督处的人员精干、责任心强,而且将他们的工资收入与产品质量挂钩:每一件成型产品里都含有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如果产品合格,用户使用中没有投诉,则质量监督处的人获得这些奖金。

如果有质量问题投诉,不但现场检查质量的人员加倍处罚,相关领导也同样处分。同时他还要求重奖那些提前发现质量隐患、提前发现事故苗头的人。如果能从设计的源头发现问题,奖励将更重,可以获得相关效益十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奖励。

当郭拙诚把产品质量监督处的火烧起来之后,他又到了技术合作局,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国内同行或相关行业的技术单位合作,与国外的同行合作。比如引进红外夜视仪、数字通信电路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