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拙诚一想也是这个理,这与自己以前提倡的作风相符。突然,他想起苏联的安-225运输机,不由说道:“干脆我们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继续研制现在准备研制的机型,一部分研究更大、更先进的机型,两边竞争两边相互学习。钱教授,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大国,就要有与大国相适应的军机。总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不行。”
钱学森瞪大眼睛,说道:“小郭,你开玩笑吧?现在这一个机型的研究都是相形见拙,不但缺少人才,更主要的是缺少资金。现在他们都是将民用飞机的资金压缩了又压缩,民航机那边的意见都已经很大了,你还搞两个机型,而且还是一个没人敢动手的机型,这要让国家拿出大笔钱来,很难很难。”
郭拙诚说道:“这个,我得找上级领导谈谈,看他们是否接受第三个资金投入,是否愿意在新机型上与他国合作。”
钱学森知道郭拙诚富可敌国,如果国家容许他私人入股,或者由他控股的公司入股,资金就完全不成问题。美国研究一个机型也就七十亿、八十亿美元,如果由中国研制的话,资金需求可以减少一半,甚至只需要三分之一,因为中国不仅仅是人工成本低,还有原材料成本也低,唯一比美国贵的就是专利和其他技术的购买。
估计这些钱郭拙诚一个人就可以包圆了,国家可以不出一分钱都行。
不过,军事项目特别是高科技军事项目一向以来是不容许私人插手的,私人就是再有钱,受这道门槛限制也不能入股。
但钱学森相信如果郭拙诚说的这个项目另起炉灶,不无偿地利用中国的技术,而项目的总体又控制在国家手中,加上郭拙诚与中央首长的关系好,中央首长充分信任他,也许这事能成,会同意他入股。可以说,即使项目失败,国家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主要风险都被郭拙诚承担,而一旦成功,郭拙诚也只能从中获得一部分分红,没有国家的许可,他不可能自己拿着军机到外面卖,得最大好处的还是国家。
第1254章 制造夺人的契机
让他吃惊的是,他从郭拙诚的话里敏感地感受到,郭拙诚似乎有与美国之外的国家合作的意思,于是问道:“你这个新机型不与美国合作?可现在美国的军机技术是最好的。”
郭拙诚点头道:“我希望我们有一种吸取苏美两国军机有点的军机。”
钱学森更惊讶了,问道:“苏联?现在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解冻,我们这么做是不是走的太快了一点?不说我们的领导会不会答应,就是苏联那边也很难同意。”
郭拙诚笑问道:“你同意不?”
钱学森一愣,接着说道:“我又不是负责飞机项目,我同意不同意有什么意义?”
郭拙诚道:“怎么没有意义,你是我国的科学泰斗,如果你同意了,不但代表科技界大部分同志同意了,也说明有很多领导同志同意,你可不要以为你不是领导。”
钱学森笑道:“我是哪门子泰斗,又是哪门子领导,我只领导我的几个科研单位。”
郭拙诚说道:“你何必这么谦虚,咱们又不是不熟悉。你还没有说你同意不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