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总是套路得人心

而历史上明清盐商为何多集中于两淮?那就是因为黄河带来的泥沙在一点点堆积海岸线的同时,也在苏北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浩荡无际的芦苇荡。

中国历史上的海盐皆以煎煮为途径,燃料之费便决定了只有两淮方可为天下海盐之魁首。冀北的长芦盐场终究要逊色一筹。因为这里有着无穷无尽的芦苇做燃料,这就像川中自贡盐场的地火煎盐一样,直接涉及到了成盐的成本。但现在晒盐技艺已经在大江南北广为的传散开来,这就使得淮南盐商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靠。

有了晒盐技艺,就是那温湿多雨的岭南之地,也能大量的产盐。近一两年,短短时间里,整个中国的盐价都在阶梯性的下降,不断地下降。举国盐价都普遍落到了一斤八文钱上下,距海近的州府,盐价都落到了一斤五文钱。

这对淮南行省的盐商集团是一沉重打击。

而这盐商集团对于淮南行省的贡献可是不小的。早在郭永时代,杨志且还坐镇扬州时候,盐商和盐业便是复兴淮南经济的一加速器,他们是为淮南是做过贡献的。只是这个贡献期似过于短暂了,才没两年,兴盛的淮南盐商就遭遇了断崖式重创。

“叫宗泽宗颖父子前来。”

陆皇帝议事心情被打断了,他本身也没那么多的奇思妙策来解决淮南盐商的麻烦,脑子里想的更多是整个盐业。这世间万物都逃不过“优胜劣汰’四字,淮南盐商在他看来也就在其中。

就像改开之后,大批的铁饭碗被砸破,国营厂子引效益而破产,这都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潮流。就好比当初公私合营的时候,大量的私营企业被合并一样。

宗家父子都是聪明人,一听陈文昭递来求见折子,就知道陆皇帝是要动身南下了。父子俩团聚的日子就要到头了,那宗颖都忍不住眼睛有些泛红,看的陆谦牙酸。

陆谦他本人且还没注意到底下人的心思,宗泽父子却是清楚地很,因为宗颖对此最有体会。

任谁都知道,陆皇帝这番南巡,重点明显是在江南,只看方金芝与宗泽这两大吉祥物便可知道一二。但即便如此,身为次要的淮南之地的长官,他也早早带人等候在下邳,盼着陆皇帝能早日来到淮南。

同样的心理,皇帝已经巡视了淮南的河防河工,但偏偏御驾在离江南只一江之隔的扬州城停了下来,看样子很有几分再住几日的打算。那如何不叫江南的官员士绅商贾们心急?

当初淮南的官员士绅和商贾们,耳朵里听着陆皇帝今日在哪哪哪,召见了本地方的官员与乡老乡贤,或是孝子贤孙,或是乡野遗才,给予了什么什么褒奖嘉奖赞赏,可都羡慕的紧。

那对于齐鲁的官民军兵言,都是莫大的荣耀。可对于淮南的军民各界来,就是羡慕嫉妒恨了。

现在陆皇帝南巡的重头戏来了,那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的江南各界,岂能不如久旱盼甘霖?

方金芝那里也得了陆谦的招呼,就要准备南下了。后者经过一路行来的“打怪升级”,是熟能生巧,早已经熟悉了陆皇帝的套路。

陆皇帝每到一地驻跸,必要召见本地的文武官员,召见本地的士绅名流,乃至善商良贾,还赐宴当地的乡老乡贤,如是遇到那归乡的前宋官员,或者真的是在野遗才,且回量才使用,于内一些人委任官职。还有恩惠地方上的退伍伤兵,军烈遗属,以及孤寡老人……

而作为皇后,方金芝的作用便是接见命妇,有那得陆皇帝亲睐的官员,方金芝就要对其妻高看一眼。再召见地方上素有美名的贤妻良母,不拘身份,皆予以褒奖和照例的赏赐。而后再在地方的善堂走一遭,赏赐钱财不等。

这般行来,帝后二人组的名声便跟起点文碰上了大封推一样,是唰唰的向上升。

实则那都是套路而已。只是因为帝后身份特殊,这般寻常的套路便也能发挥出非同寻常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