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还给嘉靖送了十余车民间版的,这些,就是给嘉靖拿去送人的了,反正皇亲国戚多的是,一千套,小意思而已,不够的话,还可以再问他要,不管要多少,他都管够。
紧接着,他又给阳明一脉大佬每人送一车,一百套,民间版的,至于他们是自己看还是拿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也不管。
紧接着,物理学院的学生还有阳明一脉各位大佬的弟子,每人都送了十套,至于他们是自己看还是拿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也不管不问。
总之,他就跟个神经病一般,到处显摆,到处送,张扬到不行了,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出书了一般。
凡是认识的,他都送,甚至严嵩和夏言他都每人送了一百套,不认识,他也送,只要有个由头,能送出去的,他都送!
这一下,大家都认为他是有点脑子发热,烧坏了,殊不知,这样一来,他这《格物致知之理》一下就进入了大明所有读书人的视野。
毕竟,大家都有亲朋好友不是,一套书,分别借给十个人看那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一百万套,足以影响到一千万人以上了,而这回儿,大明读书人全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万呢。
第二三五章 现实
明朝这会儿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貌似不用问,读书人之所以读书还不是为了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因为你不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不但书白读了,甚至个人生计都很难维持。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年头读书的投入太大了,不但要投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还要投入笔墨纸砚和书本甚至考试的费用,一般人家哪有这么多闲钱,所以,大部分读书人都是举债在读书。
如果能考取功名,那倒还罢了,就算是最低等的秀才功名,那也是有一定用处的,可以去衙门当个小吏,也可以去有钱人家当幕宾,再不济,还能开设私塾教授弟子。
总之,读书人只要考取了功名,维持生计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所谓“穷秀才”、“穷秀才”,秀才虽穷,那也不是没饭吃不是。
问题,六七百万读书人里面到底又有多少人有功名呢?
这个比例很低,可以说低的可怕。
这天下具体有多少读书人有功名,准确的数字怕是礼部都很难统计,因为每年都有去世的,每年又有新考取的,计算起来太麻烦,这年头也没人专门去计算这一准确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