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百姓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蝗灾,也不要去相信流言,顺便知道流贼是看不得他们好的,巴不得他们没吃的,才会迫使他们加入流贼的队伍作乱!
郑崇俭在边上听着这些对话,心中不由得诧异。这其中的道道,他稍微一想就想出来,也是因此,他更是佩服皇上,没想到皇上竟然这么快就出手对付流贼了。这心思之敏捷,手段之高明,相信没有多少以前的大明皇帝能比得上。
等这事之后,皇上亲自参与扑杀蝗虫的事迹,会由泾阳百姓这边传开。如此鲜明的对比,百姓们自然知道,皇上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而那些流贼,原本就是个祸害,现在也一样是个祸害!
他正在想着,却见崇祯皇帝又转头过来,对他说道:“朕记得《农政全书》上有记载预防和灭蝗的方法,说起来,这《农政全书》确实是个宝啊,朕以为,每个地方主政官员都要了解才行。可以不深究,但至少要知道书上所写的大概内容!”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感慨道:“要真是做到这一点了,这些拜蝗神什么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郑崇俭一听,连连点头。之前的时候,他听说皇上因为《农政全书》而专门新设农司,好奇之下就托人求购了一套。因此他知道皇上所言非虚。
不管如何,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本,有关农学方面的书,也不是没有过。比如《齐民要术》,还有前朝的《农书》,都是,不过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农耕上的具体细节。但是,这本《农政全书》却不全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农政思想的阐述,另外一个部分才是农耕的具体细节。
如果说当官的,对于《齐民要术》和《农书》之类书籍,都去了解的话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可这《农政全书》,却是非常适合主政一方的官员去读了。就比如说《农政全书》中的荒政一目,就有十八卷之多,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达到了四百一十四种。
要是泾阳县令读了这《农政全书》,至少知道在蝗灾之后,该如何去补救,又该如何让百姓活命。
想着这些,郑崇俭的脸色严肃起来,认真地回奏道:“微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此套《农政全书》,确实该让亲民官都能知悉!”
听到郑崇俭也这么说,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有了决定,当即让人拟旨,对于目前全天下的大明主政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知州等等这些,必须人手一套进行熟读。另外,吏部这边,但凡有新的地方官外放,就必须要先行考核,内容就是这《农政全书》上的知识。考核要是不合格,不得外放地方主政官员。
虽然这事好像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毕竟外放官员就算考试不及格,可知道有这本书,回头用到的时候去查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崇祯皇帝就是要这么做,就是要让那些亲民官都知道他非常重视这《农政全书》,熟读这书,是他的基本要求!
处理完了这个政务,天色已经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火红一片,这也就是说,明天肯定又是一个晴天。
有了大军加入扑杀蝗虫,等到这傍晚时分时,基本上也扑杀得七七八八了。虽然田间地头肯定还有一些漏网的,但仅靠泾阳百姓,也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并肩战斗”,随处可见泾阳百姓和大明将士在笑着交谈。各地的方言,可能说得不是很懂,于是,手脚并用的解释。让人一看,这军民之情,就简直犹如兄弟之情一般了。
郑崇俭暗自扫视着这一切,心中满满地都是欣慰。他身为三边总督,在这流贼祸乱之始的地方,自然知道军民的关系有多糟糕。可眼下看到的这一切,让他相信,至少泾阳百姓,基本上都不可能有反意,会坚定地站在官军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