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页

这些事情忙完之后,崇祯皇帝就暂时把辽东的战事抛到一边,开始正式推行盐政革新之策。

大明的盐政,其实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

盐的专卖,基本上是固定模式。从嘉靖十四年之后,制定的价格就基本没有再变过。盐道衙门的官员,从来不知道其财税收入有多少来自于盐课,有多少来自于余盐银。

盐政管理,说起来是户部尚书监官,底下还有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由每个都转运盐使司控制一个主要的盐产区,每个盐课提举司控制一个略小的区域。可实际上,每个盐道衙门,其实都归地方所管辖,有的是当地知府管辖,也有的是布政使司管辖,甚至还有的,是军队将领管辖,比如山西地灵州盐课司就是。这其中,也有巡盐御史监官。

大明最开始的时候,是会发口粮给灶户,让他们专心产盐。可到了后来,粮食发不出来了,就允许灶户把多余的食盐卖给有盐引的商人,以此来换取口粮。

于是,这里就开始有腐败了,也有江湖中人存在。有手段的,就控制其他灶户,成为了豪灶。这些人要赚钱,除了剥削其他灶户之外,自然不可避免地侵吞原本属于朝廷的盐银。

除此之外,灶户和巡查的盐丁,还有那些官吏相勾结,私下贩卖食盐,也就是私盐,这个情况特别是到了明末之后,就非常地普遍。有些势力大的,比如乐庆生这种大盐商,干脆就自己成立私盐队伍,自己产盐,没多少成本的当官盐来卖;而后呢,他又会勾结官府去尽量打击别人的食盐,以此来保证他的垄断。

不止如此,食盐的价格,在大明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每吨食盐的价格大概在3345两白银左右。可是,到了大明后期,食盐的价格,竟然到了每吨五十六两,涨了将近二十倍。之所以如此,是官盐价格,由官府来拍脑袋决定,而不是市场决定。这么高的盐价,让老百姓负担,在粮价低的那些时期,是占了家中开支非常大的比重。

由此可见,大明的食盐,高得离谱,百姓难以承受之重;可是,朝廷却没有得到大部分好处,这大部分的好处,都被大盐商和他所勾结的那些官吏给贪了。

如今,崇祯皇帝就借这江南大盐商乐庆天通虏案的东风,开始了整顿盐政。

至于有的明白乐庆天通虏案底细的人,会觉得是皇帝故意诱导,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后世所谓的钓鱼执法,崇祯皇帝觉得这是误会,根本就不是。

因为在皇太极的计划中,他就是派了伍忠到江南来寻求和他通商的对象。就算崇祯皇帝不派李若琏前去,最终江南这边,能和伍忠勾搭上的,不是这些大盐商,就是那些走私商人。也只有他们才有这个实力,能力以及野心去和伍忠及伍忠身后的满清做生意。

在这个事情上,有点不巧的是,这个被皇太极委以重任的驸马,其实是大明锦衣卫密探,因此,这个事情才会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这和原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却被引诱犯罪从而进行抓捕,还是有所区分的。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崇祯皇帝对于那些大盐商,也不会心慈手软,看他们炫富就能知道,这些人欠收拾!没看到大明各处都要赈灾,缺钱都缺到什么程度了!

在崇祯皇帝意志之下,最终乾坤独断,把那些臣子所提议的革新都给否决,因为他实在不满意,最终抛出了他自己的革新之策:全国盐政进行统一管理,在户部下新设一个盐司衙门,主官级别为户部侍郎,下分十三道,每道对应一个省。在地方上,也设盐道衙门,称呼不变,还是盐课提举司,管辖盐场。

而盐场则实行承包制,用拍卖制度,价高者得。当然,底价是有的,就在往年这片区域所收盐税的基础上估算得到。另外,售卖也不再硬性划分地域,只要不怕运费贵,随便你贩卖到那里去!不过有一个条件,食盐的价格,有一个官方指导价,不管怎么样,售卖给百姓的食盐,不能超过这个指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