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皇帝能通过窃听系统及时了解阎应元这边的情况,知道他们调整了策略,心中欣慰。由此,他心里也有了计较。以后对外战事,就要告诉自己的臣子,一律采用这种做法,才能在远离本土的战事中,真正站稳脚跟。
如果只是依靠当地权贵的投靠,利益冲突之下,一旦明军的武力不足以威慑他们时,他们就很可能会反叛的。反而是一无所有的那些阶层,只要稍微给多点好处,他们就会维护明军的利益。
这样的事情,不止是自己做,其他人也要这样做。比如阎应元那边,洪承畴这边、孙传庭那边等等。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便下了旨意,明确自己的指导意见给各路的封疆大吏。随后,他的注意力,便又回到了当下。
阿巴斯二世虽然是个有本事的君王,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凡人,在敌人追击的压力之下,领着大军西撤的速度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巴斯二世头疼的事情就很多了。
第一,士气低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要不然,大军一败,他们就都玩完。
第二,之前东进所带来的军粮,慢慢地消耗,以他们当前的行军速度,压根就坚持不到大军回到拉合尔。
不管是哪个事情,对于大军都是非常致命的。
因此,阿巴斯二世也想着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是,打败追击的敌人。为此,他殚精极虑,想了好多招数,诈败也好,设埋伏也罢,总之,能想的招数,他都想到了,就想着坑追兵一把,就算不能完全打败,只要能狠狠地收拾追兵一顿,也能让明军有所顾忌,不会像现在这样咬得那么紧,就可以给他喘口气了。
然而,那明国皇帝实在太厉害了。阿巴斯二世用出去的招数,竟然都不奏效,甚至有几次,明军好像知道会那样一样,针对性的反制,反而让阿巴斯二世这边吃了亏。
这种情况,让波斯帝国的军队士气变得越来越低,也让阿巴斯二世不止一次地后悔东进了。可是,这个时候,他却没有后悔药可吃,只能是强撑着继续领兵西归。
但有一点,是他没法强撑的,那就是不断消耗的军粮。一旦军粮断了,整个军队都会崩溃的。
因此,阿巴斯二世派出了他的使者,给拉合尔那边传旨,押送粮草过来接应。
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所做的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全都了如指掌。另外,崇祯皇帝还最擅长通过打击敌人的粮草供应,从而打死强大的敌人。当年的建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