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刘备对关羽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麹义麾下最精锐的力量是他那八百凉州劲卒,个个是对付骑兵的高手,让公孙瓒在界桥吃苦头的就是他们。麹义在黑山作战,每到僵持不下的时候就会派这些人上阵,往往能一战定胜负。
可是刘备没想到麹义会一上来就揪着关羽不放,连续七次攻击,一副不打倒关羽誓不罢休的架势。眼看关羽久战力疲,麹义还不放过,又派人增援强攻。如果关羽被击溃,刘备就等于折了一臂。当麹义再派出西凉劲卒决胜负的时候,他没有同样的力量反击。
刘备咬咬牙,派人传令赵云,让赵云移动到左翼和中军之间。如果关羽主动求援,那就让赵云策应关羽。如果关羽不同意增援,那就在由赵云建立起一道防线,作为新的左翼。以他对关羽的了解,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后者,不拼到最后一人,让关羽开口求援是不可能的事。
赵云在后阵休整,接到命令,立刻赶到刘备和关羽之间。他冲在最前面,来到阵前,一眼就看到了张郃的战旗。再看看张郃的位置,他不禁暗自叫苦。不用说,张郃这是冲着关羽来的。如果是平时,张郃真未必是关羽的对手,可是现在关羽连战数阵,早已力疲,张郃又是精细之人,善用绵密功夫,克制住关羽的可能性非常大。
赵云不敢大意,一边派人通知刘备,一边做好接战的准备。
张郃也看到了赵云。不过他并不紧张,麹义会有安排。不出所料,赵云刚刚出现在阵前,麹义就从后面调了一营过来,正好挡住赵云的去路。五百刀盾手,五百长矛手,一千强弩手,严阵以待,只要赵云有意出击,这一千张强弩就会成为他的噩梦。
对付骑兵,强弩向来是第一选择。
刘备还没接到赵云的提醒时,麹义已经调动人马。等刘备知道对面那人是张郃,很可能专为关羽而来,他明白了麹义这一营调动的用意,急得直跳脚。麹义有兵力优势,有近万弓弩手可用,他却没这么多人。如果强令赵云出击,无异于将宝贵的骑兵往强弩箭阵里送。如果让赵云按兵不动,久战力疲的关羽面对张郃又凶多吉少。
现在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让右翼的张飞出击,吸引麹义的注意力,让他无法调集重兵攻击关羽。
可是这样做很不合算。即使是野战,攻守双方的伤亡也不同。守方不用移动,可以更好的保持阵型,可以节省体力,从容不迫的展开战术动作,尤其适合这种新练成不久的士卒。这些人训练得很好,但战斗经验不足,阵而后战可以让他们一心反击,不用担心移动时的配合问题。一旦主动进攻,他们就要面临阵型变换,一旦配合不到位,被对方抓住破绽,趁隙杀入,很可能就是一场惨败。
对面可是麹义,作战经验丰富的河北第一名将,他捕捉战机的能力无疑是第一流的。也许他调集重兵不断的猛攻关羽的阵地,却迟迟没有展开对中军或者右翼的强攻就是在等这个机会。
刘备的额头全是汗,手心也湿漉漉的。他在战袍上擦了又擦,连战袍都被擦破了,还是觉得手潮。
他有点后悔。不应该急于求成,找麹义作为第一战的对手。一战成名不太可能了,全军覆没倒是越来越可能。麹义来得比预期的慢,他很可能会派人包抄身后了。虽然现在还没有消息传来,可是一旦有消息传来,就迟了。
要不……趁现在损失还不大,先撤?
这个念头一起,随即又被刘备自己否决了。撤退比进攻更难,进攻还有士气可用,撤退却非常容易形成溃败。军心易乱难整,一旦将士们以为打败了,随时可能失控,他再想控制住阵型难于登天。
怎么办?刘备汗如浆出,脸色苍白。他不由时地摸着耳垂,心里暗自祈祷。刘氏祖先啊,你们要保佑我。孙策啊,你的话一定要应验。我已经听你的建议,将那棵如华盖一般的大桑树砍了,如果这还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我跟你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