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亲卫笑了起来。“那当然了。这淳于县令还算是讲理的,至少比陈君那小子强太多了。”

想起陈群,董袭拍拍后脑勺,也很无语。

孙策的回复很快。仅仅隔了一夜,第二天清晨,董袭就收到了批复。孙策不仅同意了董袭答应淳于重的条件,还要将这个办法推广到颍阳、阳翟,只要能守住城,哪怕是颗粒无收,百姓都不用担心没饭吃,由屯田的收成来兜底。如果还不够,还可以从汝南调运。总之一句话,绝不会让一个百姓挨饿。

在命令之外,孙策还给董袭带了一句话,只有三个字:干得好!

听到这三个字,董袭乐开了花,所有的委屈和郁闷都不翼而飞,浑身充满了干劲,逢人便笑,走路带风。

有了孙策的承诺,淳于重彻底放了心。他没见过孙策,但他对孙策有信心。去年豫州大疫,孙策为救百姓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深得人心。他亲自出面向百姓宣布孙策的命令,希望所有人能和董袭并肩作战,守住临颍,守住颍川。

淳于重官声不错,再加上孙策的承诺,临颍百姓很快就响应号召,组织起来夜以继日,协助董袭加固城防,清理护城河,收集所有的船只,监视麹义的斥候、细作。五天后,当荀衍带着一万大军赶到颍水以西的时候,临颍的城防已经初肯规模,至少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而那些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则被烧得精光,田野里倒处都是灰烬,浓烟滚滚,薰得人睁不开眼睛。

面对此情此景,荀衍措手不及。

第1342章 知易行难

作为颍川名士,荀衍对淳于重并不陌生,对临颍城也不陌生。淳于重是有点迂腐的书生,恪守圣人教诲,施仁政,行教化,要劝降他很难,要打败他却很容易。而临颍城又是一个谈不上任何战略地位的普通县城,根本没什么城防可言。论防守效能,城墙可能还不如城外的颍水有用。

正因为知道临颍无险可守,荀衍才将这个机会争取过来,打算将攻克临颍作为自己的第一战。他有自知之明,学问再好也敌不过一支箭矢,他也许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谋士,却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将领。不经历几场真正的战事,他读过的兵法再多也没用。

颍阳正当襄城,背后就是颍阴,孙策安排了重兵,派鲁肃守城。荀衍听荀谌说过鲁肃的名字——在刘和调离徐州之前,率部准备进攻他的就是鲁肃。这样的对手当然要交给主将麹义对付,他选董袭就行了。董袭据说也很勇猛,但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是个粗勇武夫。

粗勇武夫遇到迂腐书生会怎么样?这样的事情荀衍见得很多,所以他怎么想,也没想到淳于重会协助董袭修城墙。考虑到董袭是江东人,又骁勇善战,他一直在筹划如何防备董袭踹营,所以走得非常小心。这一路走来,董袭没来踹营,他还有点庆幸自己谨慎,没给董袭机会,现在才知道董袭根本没时间踹营,他一直在加固城防。

荀衍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也第一次体会到了战场上敌我之间互相算计的煎熬。做谋士出出主意和将万余将士的生死存亡扛在一个人的肩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面对颍水对岸的临颍城和城外沿河监视的斥候,荀衍很头疼。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绕过临颍,直扑许县;要么强攻临颍。这两条路都不好走,绕过临颍,等于将自己的后背暴露给敌人。强攻临颍,他的兵力又远远不够。

即使临颍没有经过修缮,以一万余人攻四千人守的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考虑到董袭所领的都是精锐,而他所领的不过是一些刚刚集结起来的各家部曲,双方的战力差距并没有兵力差距那么明显,他就更没有强攻的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