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温掐着手指,大致估算了一下,也觉得有些不太对,但他随即知道了那些不见的钱粮去了哪里。一是关中的驻军和源源不断赶到的宗室、游士,一是凉州世家,一是关中豪强。关中不是没有粮食,但关中的粮食大部分在关中豪强手中,朝廷直接掌握的有限,反倒有三四万军队要供养,尤其是骑兵——战马的消耗惊人,一匹战马相当于两个士卒的口粮。大量宗室齐聚关中,这些人平时都是享受惯了,不可能只求一日三餐,他们还需要饮酒,还需要吃肉,还需要奴婢、侍从侍候,这些人要消耗掉朝廷手中大量的钱粮。再加上最近天子要与凉州世家联姻,也是一笔大开销。凉州苦寒,除了马匹、牛羊之外,不会有多少粮食供应朝廷,反而会伸手向朝廷要。

朝廷入不敷出的关键就在这里,即使没有雪灾,朝廷也会如此。他只看到了雪灾,却没看到钱粮亏空背后的原因,现在被孙策当面指出,非常窘迫。他也明白了蔡琰为什么提醒他不要提朝廷,因为朝廷本来就没有说这件事,有益州的钱粮纡困,朝廷并不想将关中的虚实暴露在孙策面前。

赵温一声长叹。自己只看到沿途冻馁的百姓,根本没想到这么多,孙策却是旁观者清,一语道破:关中的灾情不是天灾,是人祸。

孙策歪了歪嘴,笑了。“赵公,既来之,则安之,走吧,随我上岸,这个年就在富春过吧。你是蜀人,来到吴地,一个西南,一个东南,希望你能适应我们吴地的口味。”

赵温苦笑,也没有推辞,跟着孙策上了岸。即使如此,他还是不死心,不管关中是天灾还是人祸,那些受灾的百姓总是真的。“将军,我从关中一走路来,看到无数百姓辗转饥号,就算有山珍海味也无法下咽……”

“赵公,你多虑了。”

“将军何出此言?”

“百姓是最聪明的,一看形势不妙,他们会做出最聪明的选择。如果我猜得不错,第一次大雪之后就会有人开始逃难,要么入汉中,要么入南阳。入汉中会怎么样,我不太清楚,但是只要进了武关,他们都能活下来。你也看到了,武关都尉徐庶在全力救助百姓,从武关到析县,没有几个冻死的人吧?”

赵温恍然,心里既有些轻松,又有些说不出的难过。八月算人,大雪是十一月初下的,他刚才报给孙策的是账面数字,大雪一来,灾情的征兆初现,关中百姓就会开始外逃,现在关中的人口肯定没有那么多。几年折腾下来,从洛阳迁到长安的百姓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连关中本地的百姓都走了不少,这些人小部分去了益州,大部分去了荆州,成了孙策的治下之民。

没有了人口,中兴就成了一句空话。

夜幕降临,赵温的心头更是一片黑暗,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跟上孙策的步伐。

第1700章 新旧之间

听到赵温的脚步声,孙策回头看了他一眼,不禁暗笑。这老头一把年纪了,却热血有余,沉稳不足,不远千里赶到这儿来求援,却不先算算账,说得好听是慷慨,说得不好听就是志大才疏。不过汉代这一类官员还真不少,很多人并没有实践经验,只会说些大道理,真正到地方任职也是垂拱而坐,实际事务都交给掾吏办理,还能博一个放心用人的美名,“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赵温是赵谦之弟,以质任入仕,起步很高,是京兆郡丞,但他不喜欢做这一类实务,这才发出“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的名言,辞官归故里。这么做不仅没有对他的仕途形成伤害,反而让他更有名声,很快就转任侍中,天子身边的侍从官,没什么具体事务,清贵之职,后来又转任司空。看他这个履历,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政务堂的筹建要抓紧,赵温这类人靠不住。他们的确有气节,但他们也只有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