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无语,向沮授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接着说。沮授会意,接着解释了一番。他们不是不想围住高唐,生擒朱然,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田丰与冀州世家商议,可以征发二十万大军,但二十万大军绝不是几天就能到位的,命令已经发出去十天,赶到平原的大军也不过五万多人,加上袁谭原来率领的主力,总兵力不到十万。
原本高唐城里只有一千多人,有十万人——即使这里面真正的精锐只有三万多人——足以攻克,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前两天,徐琨往高唐增兵了,一增就是四千人,统兵的就是朱然,如今高唐城里有五千人,而且全是训练有素的江东精锐。
高唐不是郡治,只是一座临河要塞——原本连要塞都不算,只是一座普通县城。袁熙与徐琨隔河对峙,占据了郡治平原,临河的高唐城才变得重要起来,徐琨才花心思整治城防,将高唐变成了一座要塞。
高唐城的规模不大,只要有足够的粮草,五千兵足可以坚守。朱然是孙策一手带出来的小将,以前没有过战绩,但有先例可循,吕蒙、蒋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都已经成为江东军的新生力量,蒋钦刚刚在弘农建功,吕蒙坐镇河南,指挥调度有条不紊,俨然已经是一方重将,朱然如果和他们差不多,这高唐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骨头,想啃下来绝非易事。
正常来说,攻城时的伤亡比例是四比一左右,考虑到江东军的实力,这个比例要再放大一些,大概在六比一,也就是说,如果不惜代价的强攻,将城内守军的力量消耗到不足以守城的地步,袁谭至少要付出两万人的代价。更麻烦的是即使袁谭愿意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也没人敢保证一定可以攻下高唐城。
徐琨增兵高唐,而且一增就是四千人,要死守高唐,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连沮授也没想到。他本以为徐琨会放弃高唐,退守历城,毕竟那才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徐琨总兵力不过万人左右,在高唐投入太多兵力必然影响历城的防守。一旦历城丢了,高唐守得再稳也没有意义。
但徐琨偏偏就这么做了。两军作战,最怕的就是这种意外。双方还没交手,徐琨就占了先机。他选择了一个最不可能的方案,却也成功地打乱了袁谭的计划。
袁谭不能强攻高唐,只能改变计划,以历城为目标。徐琨派朱然增援高唐,历城兵力不足,必然要从其他地方调援兵,比如北海的沈友部,或任城的纪灵部,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时间,更需要转运大量的粮草,正是骑兵突袭的好机会。因此,袁谭希望刘备能率骑兵突入青州内部,奔袭增援历城的江东兵,为围攻历城做准备。
第1984章 逢纪问对
刘备额头青筋突突乱跳,心脏就像被人攥住了一般,喘不上气来。
他做过平原相,熟悉平原地理。如果将平原、济南综合考虑,高唐的确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既不是郡治,又无险可守,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黄河。黄河冬天断流,夏天水量不定,难以凭借。所以正常情况下会守河北的平原郡,大河失守则退守历城。
徐琨派朱然统兵守高唐的确不合常理,后患无穷。最直接的危险就是历城兵力不足,需要从其他防区增调,容易遭到骑兵的威胁。一旦历城失守,高唐成为孤城,守得再坚固也没有意义。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徐琨看准了袁谭支持不了多长时间,要和袁谭耗时间。现在是冬天,秋收早就结束,徐琨如果准备好了足够的粮食,坚守一年半载不成问题。袁谭则不然,他需要从冀州运粮,二十万大军的消耗绝非小数字,青州户口损耗严重,仅靠就地征粮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一个冒险,却也是精明的冒险。高唐临河,只要守到春天,黄河恢复通航,江东水师随时可以溯河而上,增援高唐。高唐成了一颗看似随意的棋子,可能没什么用,甚至可能是弃子,却也可能会要了袁谭的命。袁谭如果应对不当,这也许就是胜负手。
刘备一下子感到了生死危机的真切感,再也没有心思和袁谭、沮授斗嘴。他思索片刻。“备曾在平原数年,略知地形,既统兵来此,听使君将令,自然责无旁贷。不过,备有一个请求,还望使君考虑一二。”
见刘备爽快的接受了任务,姿态又放得这么低,袁谭稍微放了一些心。“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