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1页

寒门状元[校对版] 天子 1511 字 2022-10-24

这观点,可以说是理据充分,就等皇帝首肯了。

但今天李东阳仿佛跟谢迁扛上了,竟然主动站了出来,直接反对谢迁的陈词:“陛下,臣以为不可!居庸关以西,已无防守的必要,连张家口堡、宣府这样的坚城都失守,况土木驿、怀来卫、隆庆州乎?京师防御,当以居庸关、紫荆关为首,以九城防备为先,请陛下下旨!”

内阁三位大学士,刘健和李东阳意见保持一致,而谢迁则支持马文升,其余朝臣中,即便是知兵的英国公张懋也站在刘健一边。

张懋虽然很欣赏沈溪这样年轻有为的后生,但他知道是五军都督府的属官私自扣下沈溪的军报后,便知道自己惹上了麻烦,所以索性一路错到底,最好是沈溪死在土木堡一了百了,到时候将罪责往其身上一推,谁也不会追究他这个国公爷的头上。

另外,张懋不敢把大明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身上,更愿意相信居庸关、紫荆关和京师防备。

第一一四六章 援兵

朝廷的决议没有任何悬念。

即便朝中君臣知道沈溪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在弄清楚当前的局势后,即便现如今沈溪被困土木堡,出兵援救又或者以土木堡、怀来卫和隆庆州为防线的决议因为太过冒险,并没有获得通过。

朝廷定下的策略,是以居庸关和紫荆关作为防御屏障,再以京城为最后决战之所,召集各地兵马勤王。

而当务之急,则是调遣大同镇和太原镇兵马东进,威胁鞑靼人的侧翼,然后便是三边总督刘大夏率部回援。

乾清宫寝殿议事结束,众大臣没有立即出宫,而是前往文渊阁,商定下一步用兵细节,及时调兵遣将。

张鹤龄和张延龄,好似没事人一样,从乾清宫出来后便直接打道回府。

武官只需遵命而行,战时的政策方针和兵马调动是文臣头疼的事情,张氏兄弟只需回去等候消息便可。

“兄长,还真巧,宣大总督衙门刚上奏宣府失守,沈溪那小子的上疏就传到司礼监,说自己身在土木堡。陛下虽然对沈溪那小子器重有加,却担心出塞后放弃优势地形导致损兵折将,不愿出兵援救……嘿嘿,就算沈溪再有先见之明,最后还不是得死在关外?”

张延龄满脸都是幸灾乐祸,如果沈溪这会儿平安无事地回到居庸关甚至京师,他绝对会郁闷到吐血。张延龄对沈溪的恨非常直接,因为他从江栎唯口中知道,当初沈溪曾设计陷害过他,所以无论如何都想报复回来。

张鹤龄道:“不管沈溪在土木堡做什么,二弟你都别过问,要不然之前你私扣军报的事情很可能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