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弘治皇帝对他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但自从京师保卫战中内阁一意孤行,对监国太子朱厚照进行一番打压,惹恼了一心培养儿子成才的朱祐樘。
到了战后,朱祐樘明显呈现出对内阁方面的戒备,以前阁臣票拟十有九过,而如今内阁的票拟经常会被司礼监打回来,甚至有很多被留中,在刘健和李东阳关心的翰苑三年小考中,皇帝提拔了几个在他们看来属于边缘人物的官员。
最有机会成为内阁大学士的官员中,王华、焦芳、李杰、王鏊等人并未获得提拔,反倒是属于后起之秀的杨廷和、梁储、靳贵等人获得重用,这被刘健和李东阳看作是朱祐樘针对文官集团铁板一块状况的布局。
刘健和李东阳在翰林体系三年小考结果公布后,随即便跟弘治皇帝提请,再增补委命一名内阁大学士,以便减轻现有三位阁臣的工作量,刘健和李东阳最为中意之人,正是王华,除此之外,刘健和李东阳还举荐了王鏊以及新近获得提拔的杨廷和,进呈朱祐樘,请朱祐樘从三人中任意挑选一个。
这是弘治朝选拔内阁大学士的不二方式。
决定要增补内阁大学士,会先选出几人,既看朝中的声望,也看这几人办事的能力,小范围调动到内阁“实习”,每人给予相同的奏本进行票拟,形成皇帝、司礼监、内阁三道选拔制度,从候选人中择优选取最符合皇帝心意之人,委命为内阁大学士。
刘健进呈内阁大学士候补人选名单的时间,乃是正月十九——沈溪离开京城两天后,此时京城各衙门刚刚结束休沐,很多朝臣都还没能从战胜外夷,以及过年的喜庆气氛中走出来,甚至朱祐樘自己都没做好增选内阁大学士的准备。
奏本呈递上去,不出意外,留中不发,皇帝一时间似乎忘记了有这么一回事。
第一三一九章 新阁臣人选
由首辅和次辅发起,朝廷遴选新的内阁大学士,这对朝中百官来说是开年一等一的大事,即便皇帝不同意,也应该在朝会上提一句拒绝的原因,如此方才能显示出对文臣的礼重,结果皇帝却好像根本就当没这回事,多少让朝臣议论纷纷。
这主要是因为刘健、李东阳两位大佬在私下的聚会中,把消息通知了文官集团中一些核心成员,为增选内阁大学士造势。
结果口口相传之后,这消息在朝中便再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陛下这些日子病情仍未见痊愈,几次朝会都有始无终,每每仓促结束,此番对于新增阁臣,更是不闻不问,好似未曾有过此事,却不知是否该在下次朝会上,跟陛下提及此事?”
李东阳在年初这段时间,主动承担起了内阁票拟的重任。
刘健对谢迁失去了往日的信任,他本身年事已高,很多时候无法留在文渊阁处置大小事务,便让李东阳留下来当值,一应政务以李东阳的意见为主,谢迁的意见则作为参考。但因李东阳自身疾病,以及对于朝事的懈怠,连日辛劳让他叫苦不迭,急需人帮忙,这才是首辅和次辅达成一致决定增加阁臣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