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后之前从未找梁储和杨廷和商议事情,一直到对鞑靼战事结束,出现皇帝离开大军保护、偷偷到地方去游玩的情况,张太后慌神了。
张太后在朝中最信任的人只有谢迁,在四顾茫然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只能找两位内阁大学士帮忙,本身内阁大学士便在皇宫里办差,要找他们商议事情也比较容易,如此一来杨廷和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论资排辈来说,历史上杨廷和早入阁,理应是内阁次辅,但因为沈溪到来产生的蝴蝶效应,杨廷和跟梁储基本是同时入阁,但因为梁储资历更高,使得梁储在内阁排序上位列杨廷和之上。
本来张太后没有区分二人中谁的地位更高一些,只是叫他们到永寿宫参议,通过会谈间察言观色,以及对事情的推理,张太后发现杨廷和的能力要比梁储高那么一点点,说话办事完全就是个狡猾的老狐狸,诡诈多变,几乎每个疑难都能多方面进行解析,并给出多个备选答案,让人信服。而梁储则显得公事公办,套话说得比较多,但拿出来的应对之策基本没有,敷衍成分明显。
这种现象,并非是杨廷和真的比梁储强多少,只是杨廷和善于把握朝廷形势和走向,对朝中各派系渊源了若指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
此外,杨廷和跟沈溪的关系相对梁储而言,较为疏远。
沈溪在翰林院、詹事府那几年,恰好杨廷和因丧守制,二人间交集很少,而梁储因为跟沈溪同为东宫讲官,私交不错,由始至终梁储都没有将沈溪视为竞争对手,自然不会跟杨廷和一样处处防备沈溪,并做出许多敌对假想。
而恰恰这个时候,张太后因为张氏兄弟的挑拨,非常担心掌握军队大权的沈溪会图谋不轨,杨廷和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点,迅速赢得张太后的信任。
以至于到后来,张太后问策时基本只找杨廷和,尤其涉及应对沈溪威胁的事情,主要便是由杨廷和牵线搭桥,很快便促成兵科给事中艾洪参劾沈溪。张太后在杨廷和建议下,顺势派出怀宁侯孙应爵、新宁伯谭佑去居庸关接管军权。
但今天早些时候高凤从居庸关传回消息,说是沈溪透露要在谢迁抵达居庸关后前去请正德皇帝回京,甚至主动提请带兵去中原地区平叛,甚至连沈溪从隆庆卫调二百人马前往蔚州,也为张太后所知。
“……太后娘娘,只怕事情没那么简单!”
杨廷和很懂得把握时机,他知道此时张太后最担心的就是儿子朱厚照的安全,沈溪以兵部名义,从隆庆卫指挥使李频那里调拨二百人马,此举非常危险,他可以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张太后紧张地道:“杨卿家,有话但说无妨!”
永寿宫内,张太后紧张地望着杨廷和,此时杨廷和所说的一字一句都牵动她的神经。
杨廷和道:“二百人能干什么?单纯只是用来保护陛下的话……何至于沈尚书亲自出马调拨?”
张太后倒吸了口凉气,问道:“以杨卿家的意思,沈卿家要对陛下图谋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