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3页

摇头晃脑的书生,真的就能够对这个国家产生多少归属感么,就能够愿意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么?

李荩忱不相信,历史也告诉他这不对。

明清两朝,国家养士三百载,最后呢?水太凉的水太凉,剪辫子的剪辫子,大家可都机灵得很,最后有几个愚忠的,又起到什么作用了么,不过是喊喊口号罢了。

可是思想更为开放,甚至和列国有长期贸易通道的宋朝,虽然是众所周知的弱,虽然到了南宋后期就真的只剩下山河半壁,可是面对鞭笞了整个世界的上帝之鞭,就是这么一个弱宋,竟然硬生生的支撑了五十多年,最后十万军民崖山蹈海,从皇帝到臣民,浮尸千里。

这是何等的刚强,这是何等的忠诚。

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忠心赤胆,在这惨烈的战败中却展现的分外清晰。相比之下,乌烟瘴气的南明还有烂的扶都扶不起来的晚清,连提鞋都不配,因为在这一股精气神上,就已经输的什么都不剩了。

因此李荩忱不介意大汉的子民们走出去,哪怕是之后会出现一些影响到皇权稳固的思想。

这总比整个王朝闭关锁国,然后烂在这华夏九州之地来得好。

更何况李荩忱相信,越是走出去,反而越是容易给大汉的百姓们带来归属感。

九州就这么大,大家互相介绍的时候,必然不会说我是汉人,而会说我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我是建康人、我是洛阳人,久而久之,地域观念就会根深蒂固,南北、东西之间,争夺资源、争夺人才、争夺朝廷的政策……

就算是没有外力,内部激化的矛盾也会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长期以来,身为新一代大汉之主的李荩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先汉因何而亡?

外敌很强大么?抱歉好像外敌一个比一个菜,即使是三国分裂之后,曹操抽乌桓、孙权抽三越、诸葛亮抽南蛮,一个抽的一个比痛快,要知道一边抽着外敌,三家还在剑拔弩张随时准备大战一场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内部的矛盾罢了。

主少国疑、宦官干政,再加上恰逢其会的瘟疫和干旱,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世家和枭雄,不想出事也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