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征伐,水师其实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这也不怪水师将士们不奋命,而是应该说把内河的水师拉出来去打海战,本来就是决策上的失误。
虽然史书对来护儿四万人有去无回之战记载也只能说语焉不详,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这四万人的水师部队所能搭乘的肯定还是在隋朝水军之中占据主流的五牙大舰。
这东西李荩忱是亲自参与过设计的,当然知道最大的弱点在哪里。
低船舷、慢船速,最适合的便是华夏内部江河上的作战,尤其是顺流而下的时候,在水流带动下能够把五牙大舰船体又宽又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即使是压断拦江铁索都不是难事。
而放到大海上,在渤海这种地方开一开也就算了,越过青州、进入外海,不出事才怪呢。周罗睺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而李荩忱不相信来护儿一点儿都没有受到海风海浪的影响。
万里远渡,到达之后恐怕早就已经是船只破败、人员疲惫,又紧接着在不熟悉水文地势的情况下深入浿水,只要高句丽布下埋伏或者扼守渡口,不失败才让人觉得奇怪呢。
唐太宗应该也是吸取这样的教训,所以再也没有敢让水师担任主攻,并且自己也亲临陆路,保证所有进攻都万无一失。
而现在的李荩忱,却对大汉的海军有足够的信心,原因无他,此海军非彼水师也。
海军的战船完全能够实现跨海远征,再配合以足够的运兵船,在很多的时间内就可以把远超过四万的兵马投放到高句丽漫长海岸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和隋军水师跨海远征就跟赌命一样不同,大汉甚至还能从容的建立起来从青州、辽东等地前往高句丽的海上运输线,源源不断的运送各种粮食、器械还有兵员。
这和来护儿总共就这么多可调动兵马和粮草,所以必须寄希望于能够出其不意、擒贼先擒王不同,大汉海军完全可以在海岸线上开辟出来一处甚至于好几处根据地,然后慢慢向前蚕食,甚至于大汉还可以就地建立起来城镇,直接和周围的大大小小城塞展开贸易。
高句丽本来就像是一个城邦联合体,高句丽王分封麾下文武为各处城主,城主具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分管地方事务。隋唐两代进攻高句丽,也是辛辛苦苦的先打破高句丽王亲自坐镇的辽东城,然后还得扫荡辽东城周围的安市州等地,不然的话高句丽王的投降可不代表着安市城主的投降。
所以话说回来,这些城主的投降与否,实际上高句丽王是约束不了的,只不过大家面对中原王朝的压迫,所以必须要抱团取暖罢了。可是假如中原王朝给的不是压迫,而是好处呢?
这些城主还会忠心耿耿为了高句丽卖命么?
尤其是高句丽的南方,并非没有任何威胁。